金永才说:“学艺这件事,三年学徒,三年出师。
可是他的学艺之路却远不止六年,1972年拜师,到了1982年师傅才正式收他为徒,而真正学习到乌铜走银的核心技术则是到了跟随师傅十四年后的1996年。
1996年的一个晚上,金永才被师傅李加汝叫到家里去,他从师傅那里接过一张泛黄的旧信纸,还没明白是什么东西,只见师傅拿过一个马蹄钟,对他说:“15分钟内把上面的全部记下来。”尽管他还有很多疑问,师傅还是盯着中看开始了倒计时,他也只能硬着头皮去浏览上面的文字。
15分钟后,师傅无情地将纸张收回去,师傅似乎也知道他并没有全记得,告诉他:“这是乌铜走银的秘密,记好了,这些是用心记,不是用眼睛记。”师傅说完,便把信纸整整齐齐折起来,随后,提起他来时为师傅烧的茶壶,就着电炉点燃了信纸。
这一刻,金永才来反应过来,他现在是知道流传两百多年的乌铜走银的秘密为数不多的人之一,来不及想太多,他回到家中,根据记忆一点一滴去查那些字,边查边根据内容复原工艺,乌铜走银就这样传到了他的手上。
当被问起跟随师傅14年,师傅却只给了15分钟来记下核心技术,就被烧掉,会不会觉得对自己太过苛刻之时。金永才的回答很平静,他说那已经是那个时代的事情,老一代人有老一代人的传承方法方式。
乌铜走银工艺早在清雍正年间就被创立,产品一度远销香港澳门,甚至国外,当时已经成为地域性代表的艺术品,作为地方特色礼品送给达官贵人。而当时创立者岳家一直奉行传里不传外,传男不传女,传媳妇不传姑爷的家训。随着时代变迁,这门技术几乎绝迹。金永才的师傅李加汝机缘巧合习到技术,并在晚年打破规矩传给他,他已经很知足、很感恩,师傅的这15分钟,已经足够影响他后来的人生了。
得到了秘方的金永才可以轻松养活家人,而他却始终记得自己学艺知识的艰辛,因为那些古老固化的思想,曾让乌铜走银技术几度失传,很长一段家庭式作坊时间里,金永才一直在想如何才能将这项技艺发扬光大。
直到城中村改造金永才拿了一笔拆迁款,他得以通过这笔钱去实现他一直以来的梦想——广收学徒,将乌铜走银技术发扬光大。金永才在官渡古镇建立了云南第一家对外开放展示、学习的“乌铜走银传习馆”和“乌铜走银工艺馆”,在他的店里可以购买到产品,在他的作坊里可以学习观看制作流程。
鲁迅先生说过: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金永才的乌铜走银传习馆从2010年开馆至今,接待了全国各地上万来此参观学习的人,馆内作品更是远赴日本、欧美多个国家参展交流,被德国、美国等多个国家收藏,在全国获得了金银铜等多个奖项,金永才被评为“当代艺圣”。
如今的金永才发扬乌铜走银技艺的梦想已经得到实现,对于弟子们,他还是自己遵循的那句话:有德人天地宽,学手艺的人需要有“三品”。首先人品第一,能花个六七年静下来学习琢磨出来了东西那叫作品,至于要出精品,那就需要花更多甚至一辈子的时间来成就。
2021年,恰逢建党一百周年,年近古稀的金永才提前一年设计了三块屏风,分别代表新中国不同时期的领导人在发展历程上的成就,目前已经完成效果图设计。金永才透露图案取党的光辉历史和形象,包括天安门、新中国成立等。待定稿后,他将亲自领导,做出传世级作品,希望在有生之年用自己的技艺留下记录历史发展的东西给后人,这个作品也会是他追求的“三品”中的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