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很多生物科技工作者一样,岳健穿着白大褂在组织实验基地忙活着,进行铁皮石斛、白芨、滇黄堇、贝母等云南特色中药材的根茎组培。
而我们看到的这一切,只是“10%”的岳健,“我百分之八十,甚至百分之九十的时间都在一线,和我们的种植户、和我们基地的一些科技人员进行工作交流。”岳健说。
岳健自2009年成立云南山里红生物科技公司以来,就一直扮演着多重角色,他既是公司的管理者、产品组织研发者,又是基地种植技术指导者,同时还是云南省科技特派员。
常有人说他是穿着白大褂的“农民”,对此,岳健表示自己很享受这个身份,他认为要搞好专业研究、品质研究、种植研究这一系列,首先第一个身份就是农民。岳健说:“现在的农业不是一个简单传统的农业,必须加上科技的翅膀,必须加上研发的翅膀,我们才能走得更远。”所以,他又必须穿上白大褂走进实验室。
实验室里研发出来的种苗到了农户那,他得去现场指导种植,新品种要研发,需要到野外观察、收集、采种,种苗科研结束后,又需要到田间地头进行种植和现场技术指导,如此反复循环,岳健每年大把的时间也就都花在了基地上,真正做到了从种源把控品质。
当初为公司取名“山里红”,就是希望在云南的大山里能够发现一些好的中药材,支撑这个事业越搞越好。
多年来,山里红一直追求以技术创新产业,以科技创新产业,目前已有专利三十几项,产品包括铁皮石斛、滇黄堇、雪胆、贝母这些珍稀名贵中药材。同时,他在文山和泸西发动很多种植户开展有机种植,参与了很多扶贫工作,这也就说他还要为产品的效益负责。
岳健对自己角色的认知和要求就是定位和服务,他说企业的发展需要方向,作为公司的董事长,他必须根据市场需求、消费者需求,定位公司的发展;同时,他还要服务好团队的成员,这些成员包括科研人员,他们需要什么样的条件,包括终端客户,他们对产品有什么需求,包括种植农户,他们需要怎样的技术支持,这些都是他会去考虑的。
这个穿着白大褂的农民,从他手里出来的产品获得了“昆明市十大名品”“云南省十大名品”,而他,还在田间地头努力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