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街道党工委坚持问题导向,树牢系统思维,聚焦“双名、四全”目标,以党建项目为牵引、街道社区党建为枢纽、互联互动为方法、完善社会治理体系为重点、“四统十二联”为路径,深入推进“旗帜领航、红润太和”全域党建提升行动,书写基层善治“太和答卷”。
坚持政治统领,提升组织引领力。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深化丰富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机制,不断增强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突出多元责任联动。依托“大工委”、“大党委”平台,出台《太和街道“大工委”成员单位进网格实施方案》,推进成员单位进网格,帮助社区解决问题20余个。实行“轮值”制度,每季度组织召开联席会议,承接各领域党建融入城市基层党建工作,与27家成员单位签订共驻共建协议,结合实际动态优化“三张清单”,一季度“项目清单”办结率达100%,二季度办结率达60%。实施政治理论联学。围绕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和党的二十大精神,整合滇朴树下红色故事、红船相馆、百姓宣讲团等资源,广泛开展“全域联学”活动80场,开展“小型、多样、经常”共驻共建主题实践、普法强基活动和廉政教育,抓实“万名党员进党校”培训,增强2350名党员的党性意识、先进意识和服务意识。推动辖区群众联心。完善街道干部、社区工作者、党员等包户联网制度,联动驻区单位党员干部经常性“下沉社区、编入网格、进到楼栋”,积极参与国家卫生城市复检、全国城市文明创建工作40余次。
坚持组织统联,提升社会动员力。把有效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社会动员能力,作为整街推进全域党建的重要课题。推行组织队伍联培。深化“领头雁”培养工程,围绕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社会治理等,定期组织党组织书记开展研讨,提高书记队伍的综合能力。以省级“百名好支书”段成钢为示范,重点对想干事、能干事的党员进行分类培养,强化后备力量和全科社工培养,做到每个社区保有1—2名“后备力量”。实行示范点位联推。探索在街道设立“红润太和”总站,8个社区设立分站,整合“书记领办”等项目资源,联动驻区共建共享单位,盘活闲置场地,补齐设施短板,围绕太和巷沿线,以街道机关支部为示范,以点带面推进党员责任区,建立党建示范带,放大北京路、物资局大院等党群服务中心辐射效应,打造“10分钟党群服务圈”,开展普法强基、就业咨询等服务活动100余场,覆盖街道各办公室(中心)、8个社区,受益人群3万余人。推动三新党建联强。线上线下、分类分级推进“两个覆盖”,打造“和心驿家”暖新驿站,新建“两新”党组织3个、群团组织2个,选派党建指导员117名,联合爱尔眼科医院等开展春城党建新力量志愿服务活动3场。持续巩固东航投资大厦楼宇党建成效,依托楼宇会客厅等载体为企业链接资源,常态化开展“239”党建活动,联合官渡区税务局、市场监管所、双报到党员等,开展送政策、送服务等暖企助企活动4场。
坚持资源统用,提升服务保障力。立足辖区实际和群众需求,整合党建资源,凝聚工作合力,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阵地功能联提。按照“建设标准化、功能多样化、管理规范化、服务精细化”,联动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成员单位,盘活闲置楼宇等资源,依托北京路、物资局大院党群服务中心,打造不打烊党群服务中心。设立综合服务窗口、党员政治生活厅、居民议事馆、文体活动室等,错峰错时开展服务,做到阵地“不打烊”、服务“不掉线”、活动“不重样”。实行区域载体联享。发挥街道“大工委”轴心作用,把区域化党建资源融入街道党建地图平台,共建共享服务阵地、活动场所,建立街道社区两级定期对外发布开放目录、全域共享清单,为党组织、党员、群众开展联建活动,丰富“主题党日”、链式组织生活。开展为民项目联认。以“我为群众办实事”为抓手,依托街道、社区、居民区党组织定期收集梳理群众需求,建立为民项目联认机制,强化纵横向对接,引导挂钩联系社区市区级部门、辖区单位、社会力量、在职党员等进行认领和承接,切实解决辖区居民实际问题,以项目化方式对外发布,常态化举办一个人的剧场、长者生日会、邻里文化节等活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截至目前,街道共制定民生实事计划9件,街道班子成员共制定清单14件,各基层党组织共制定民生实事计划68件,党员认领为民办实事清单756件。
坚持治理统抓,提升和谐促进力。持续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基层治理平台,为群众提供家门口的优质鼓舞和精细管理。居民小区联治。以应建尽建为目标,把选好群众的“主心骨”、“贴心人”作为大力推进居民区党建抓手,出台《太和街道党员中心户评选管理办法》,选树挂牌党员中心户29人,系统构建“社区党组织+网格党支部+楼院党小组+党员中心户”治理架构。五方协同联建。设立街道“五方办公室”,配备懂法律、善做群众工作的队伍,全力推进旧改小区党支部、业委会、物委会“三覆盖”,理顺社区、业委会(物委会)、物业公司关系,引导各类组织和居民群众有序参与物业服务全过程监督,依法协调、妥善化解晶采100、兆丰陆芊城等历史遗留问题,及时解决居民基本物业需求,消除物业管理空白点。基层自治联商。全面推广和平路社区从“自治共同体”走向“融合自治”经验,深化“一中心四平台”协商议事模式,依托“杨媛委员工作室”、居民议事厅、院落自治委员会等,持续畅通社区居民表达意愿、参与决策渠道,及时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通过基层协商解决了和平路25号院1楼商铺噪音和油烟扰民等问题32个。在明通路社区探索“13333”店外有序经营模式,引导商户居民共建共治共享,依托永胜路社区组建“我爱5+”志愿服务队,系统解决老旧小区无人管理难题,居民自治能力全面提升。
下一步,太和街道党工委将认真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聚焦建强街道“大工委”联席会议、优化体系促社会治理效能提升、深化整街推进全域党建、抓实不打烊的党群服务中心等重点工作,推动组织工作取得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