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加强城市社区党建工作,推进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要树牢系统思维,以项目化方式实施城市基层党建“整街推进全域提升”行动,构建区域统筹、上下联动、共建共治共享的工作格局,全域推进城市基层党建强基、提质、增效,凝聚起推动城市基层治理的强大合力。
“一主轴”引领带动,强化动能抓治理。打破区域、单位、行业壁垒,汇聚治理合力,形成全域整体提升状态。一贯到底“建轴”统领治理。由党建引领基层治理领导小组牵头,区委书记挂帅,高层次实施“整街推进全域提升”工程。建立区委常委班子成员提级召集“大工委”会议工作机制,建强社区“大党委”党建联席会议,实行重大事项会商机制,让驻区单位深度参与到区域治理。深化居民区党建和物业党建联建,把党的组织有效嵌入全区278个业委会(物委会),全面形成区、街道、社区、网格、业委会(物委会)五级贯通抓基层治理组织体系。发挥街道“龙头”作用推进治理。以“整街道推进”为抓手,建强街道党工委“动力轴心”,统筹全区900 多家公共单位资源,建立党建“资源库”。强化街道党工委统筹力,有机联接各领域党建,统筹抓好区域内各类小微企业、商务楼宇、专业市场等党建工作,推动全区12个行业党委、1401 个基层党组织和32.4万户市场(经营)主体主动融入属地中心工作。建强社区“战斗堡垒”抓实治理。健全社区“大党委”体系,通过党建联席会议将成员单位、网格、业委会、物业企业党组织凝聚起来,围绕社区治理要事、群众生活“小事”开展议事协商,以“整社区提升”确保社区党委的决策部署在居民区及时得到响应,居民群众、市场主体能享受精准化服务。
“一盘棋”布局推动,统筹力量抓治理。为街道社区党组织赋能增权,推进阵地统建、资源统用,实现治理资源向基层有效集聚、治理力量在基层“一盘棋”统筹。整合资源为治理“聚能”。由社区党组织牵头,与辖区单位签订共建协议,采取“社区、群众和成员单位三方提需求、资源三循环”模式,社区“大党委”建立需求清单704 个、认领清单549 个、形成项目清单531个,开展双向认领、双向服务,推动社区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合力凝聚。融合力量为治理“增效”。建立“党建引领、吹哨报到”工作体系,完善“哨源”问题清单,健全“哨件”处置机制,推动综合执法权下沉街道社区,解决基层治理难题1.67万件,网格化治理机制改革成效明显。整合各类党建及服务资源,在街道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全覆盖设立群众诉求服务窗口,试点建设“不打烊的党群服务中心”,将全区33 个部门的1091项事项纳入“一窗式”综合受理窗口办理,推进10类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办”“掌上办”“码上办”。擦亮品牌为治理“提质”。全域实施“一街道一品牌”示范领航项目,打造“党建+社会治理”“党建+物业管理服务”等品牌。金马街道“1+4+3+9”治理模式、太和街道“融合自治”、关上街道“共建美丽和谐院坝”3个案例入选全国创新社会治理案例。大力开展“一社区一特色”建设,打造和平路社区“和乐居”、昆东社区“民意亭”、东华路社区“先锋管家”、曙光社区“红色物业”等一批社区党建品牌。
“一体化”协同联动,激活末梢抓治理。强化机制保障,协同联动调动各方力量向基层聚焦,全面激活末梢推动治理。推动机关力量向治理一线下沉。全区55个区属部门机关党组织全部进入社区“大党委”,把部门机关转变为基层治理内生力量。全面落实“双报到双服务双报告”,带动5600 余名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帮助群众解决民生实事1.6万件。 推动社区力量向治理前沿聚集。将党的基层组织体系有效嵌入网格治理体系,强化网格(居民区)党支部对网格内各类组织和各项工作的统一领导,1.1 万名支部党员、7.2万名社区志愿者、2300名在职党员等力量向网格治理一线聚集,推动楼栋长、党员中心户在收集社情民意、服务群众、提供决策等方面发挥作用。深入推进业主委员会法治化建设,建强居民群众自治力量,引领“院坝协商会”、业委会、物委会、物业企业、社区社会组织、居民群众等向小区治理前沿聚集。推动两新力量向治理末端延伸。探索聘请快递小哥担任网格监督员机制,引导两新组织力量参与基层治理。深化“城市基层党建新力量”行动,依托全区各级各领域党群服务中心阵地,拓宽服务外延,将快递员、外卖送餐员、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群体融入社区“大党委”,把党的工作带进去,把资源要素带出来,让两新组织党组织成为基层治理“前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