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太和街道党工委坚持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通过建强组织堡垒,统筹治理合力,立足为民解难,切实将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优势,辖区居民群众幸福感满满,基层社区治理效能和治理水平显著提升。
畅通“指挥链”,增强基层治理领导力。一是建强基层组织堡垒。在全区率先推选“党员中心户”,出台《太和街道党员中心户评选管理办法》,选树挂牌党员中心户29人,系统构建“社区党组织+网格党支部+楼院党小组+党员中心户”治理架构,将党组织有效嵌入网格,推动党建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二是建强基层治理队伍。以深入开展“七争当七整治”行动为抓手,对40名街道、社区年轻干部职工开展综合能力提升培训;定期开展“太和之星”评选活动,选树“争当排头兵”先进个人10名,依据工作实绩调整配齐中层干部4人,识别“七争当”干部8人;研究制定《太和街道2023年社区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责任清单》,与各社区党组织书记签订责任书,进一步明确工作责任,强化任务落实。深化社区“领头雁”培养工程,实施社区年轻干部三年培训工程,以省级“百名好支书”段成钢、市级“名书记”段永芬为示范,加大后备力量和全科社工培养力度,确保社区两委班子“后继有人”。三是发挥党群阵地优势。以党员群众需求为导向,遵循“便民、惠民、利民”的服务宗旨,优化以街道、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为基本阵地的基层综合服务阵地布局,着力构建“十五分钟党群服务圈”。将北京路党群服务中心打造成为特色化的“不打烊的党群服务中心”,联动区邮政打造省邮大厦“365天不打烊的党群服务中心”,实现党群服务时间无“断档”、优质服务无“阻挡”。
画好“同心圆”,增强基层治理凝聚力。在强化党建引领上下功夫,充分发挥党组织的主导作用、群众的主体作用和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共同画好基层治理“同心圆”。一是锻造“主心骨”。以党建联盟为抓手,出台《太和街道“大工委”成员单位进网格实施方案》,将27家街道“大工委”成员单位纳入基层治理网格,明确网格员,完善联盟成员“需求清单、认领清单、服务清单”,研究制定健康大讲堂、党建先锋“咖”话、结对“微心愿”帮扶困难群众、“七彩治理 和润太和”、老旧小区基础设施建设等20个项目,通过项目化方式运作,实现资源“众筹”、服务共享;积极引导在职党员到社区进行报到,参与社区治理,让党员志愿者“认得上人、说得上话、敲得开门、办得成事”,助力基层治理提档升级。二是发挥“邻聚力”。坚持人民群众在基层治理中的主体地位。在街道层面成立“五方协同办公室”,统筹街道(社区)、业委会(物委会)、住建、派出所、物业等,持续推进业委会、物委会“双覆盖”;引导居民成立自治理事会、院落自治会、物业委员会、妇女同心会、志愿者服务队、邻里互助队等队伍,使居民在互帮互助过程中培育自治活力,为加强和创新基层治理增添动能。三是构建“大格局”。培育社会组织“和乐居街坊荟”,组建院落自治委员会,探索“红色楼院共同体”共治模式,破解无人管理老旧小区难题。创建“太和街道社区发展治理创享中心”,发挥其机构孵化、项目研发、资源拓展、人才培养、文化传播等功能。截至目前,共孵化居民群众发起的萌芽型社区自组织37家,分梯级培养多元化社区治理人才1000多人次;积极链接“EGO”公益组织,引进初星咖啡屋,为40组自闭症、脑瘫、智力障碍的群体及其家庭提供免费培训实践及就业机会。
架起“连心桥”,增强基层治理服务力。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群众切身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推进民生服务一体化。一是抓实“书记领办”项目。紧扣解决群众的痛点堵点难点和“急难愁盼”,针对党组织网格化治理、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党建、增强党组织统筹协调功能等方面,启动实施街道党工委书记领办项目3个,并在“书记领办”项目的基础上,在全区率先探索“委员领办”项目8个。二是办好“民生小实事”。以“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为抓手,定期收集群众需求和困难,班子成员制定“我为群众办实事”清单14件;依托物资大院的党群服务中心打造老年幸福食堂,推行“党建+幸福食堂”养老服务模式,让惠民服务直达“家门口”;推动“一个人的剧场”、“长者生日会”等活动常态化,让党组织服务群众可观可感。三是巩固老旧小区改造成果。推进和平路、黄家庄、佴家湾、永胜路、吴井、前卫路、明通路等七个社区的59个小区(院坝)改造,建筑面积约40万平方米,惠及群众4884户1.22万人;四是提升服务水平。延伸“一把手”走流程,制作便民服务办事指南,推行预约服务、延时服务、午间服务等“全时段”服务举措,提升政务服务一体化水平,为部分服务业务下沉街道试点打牢工作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