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破解基层治理难题,关上街道党工委始终坚持和发展好新时代“枫桥经验”,充分调动基层力量、群众力量,积极构建多元纠纷化解体系,做好“用不同钥匙开不同的锁”。
统筹综治“主力军”,加快构建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体系
一是健全领导机制。充分发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协调机制统筹推动作用,成立关上街道矛盾纠纷排查“民情大走访”专项工作组,推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抓实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等各项工作任务落实。二是推行“2+3(1)+N”机制实体化运行。通过流程图指挥、专班调度,推动矛盾纠纷联调、联处、联控,实现矛盾纠纷排查化解“闭环”管理,及时解决矛盾纠纷、妥善化解历史遗留问题等不稳定因素,社会治理工作取得显著效果,最大限度把矛盾化解在基层、风险消除在萌芽。三是下足“两委”换届“提前”功夫。提前做好2025年社区“两委”换届工作谋划,下好调研分析、人选储培、减负赋能“三步棋”,以打好社区“两委”换届“主动仗”为巩固基层组织堡垒提供“硬支撑”。
当好诉源治理“前哨兵”,织密精细化治理网格
一是科学精细划分单元。街道全面优化网格体系,整合党建、政法、民政等多个工作网格,将13个社区划分为75个四级网格,并将居民区、公共场所、城中村细分为408个五级网格,由社区“两委”、居民区党支部书记、小组(村)干部、物业公司负责人等兼任四级、五级网格长,管理居民区楼栋1238栋、公共单位楼栋383栋、城中村19个。二是深化“多网合一”。依托75个四级管理网格、408个五级网格,实行资源统一整合、人员统一调配、信息统一采集要求,将网格基础工作与基层党建、矛盾纠纷化解、应急任务等工作相结合,推动“多网合一、一网通办”,所有要素入网、所有事务进网,整合街道业务科室、辖区公共单位、应急救援队伍、志愿者下沉至网格,配备140名网格长和842名网格员,推动165个党组织深入基层做实网格服务。组建社区网格员、楼栋长、党员中心户、物业服务人员、社区民警、人民调解员、城管队员、流管员、“三双”报到党员、新业态新就业群体、环卫人员等2000余人的治理力量,排查风险隐患810余处,切实将网格化管理向城市管理、社会服务、治安秩序等多领域延伸,维护社会安全稳定。三是开展“数字网格”试点。依托官渡区“城市大脑”平台,按照“把网格划小、让力量增多”的原则,以小街、石虎关社区作为“数字网格”试点,前移社会治理端口。以网格化管理和服务为基础,引入智慧化管理模式,以“辖区概况、事件中心、全要素一张图”三大板块构建“社区—管理网格—微网格—楼栋—户”五级管理体系,对小街社区、石虎关社区范围内1381栋房屋1.55万户居民进行人、房信息采集,构建“纵向赋权、横向联合、数字加能”的“数字网格”工作体系,开启全民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提供政策咨询、业务线上办理、道路监控、民情收集等服务,着力破解网格治理难点、堵点。
下好矛盾纠纷“先手棋”,助力平安关上建设
一是推进综治四中心融合建设。强化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加强部门联动,对老案、积案、难案,组织集中排查调处367件,阶段性化解51件,调处316件。健全“红袖标”志愿者队伍长效机制,组建由辅警、流动人口协管员、小区物管、保安、楼栋长、党员等力量组成的志愿队伍23支,深入辖区主要街面商铺、公园广场等人员密集区域定点巡逻300余次,对疑人疑事、矛盾纠纷主动干预、先期处置,形成小问题社区调处、大问题街道调处、复杂问题联合调处新格局,推进单一调解向综合调解、被动调解向主动调解转变。二是建立健全多方联动机制。持续完善“1+12+X”“物质+优质便民+社工”模式、深化“一核多维、共建共享”和“吹哨报到”机制运用,将网格服务点融入党群服务、便民事务办理、心理咨询、矛盾调解等服务内容,截至目前启动16次吹哨,其中街道哨8次,社区哨8次,协调解决环境卫生、乱堆乱放、市场管理、私搭乱建、公共设施等多类型问题,着力化解群众身边的重点难点问题。进一步深化居委会、居民小区党支部和物业服务企业的“三方联动”服务机制,全方位整合基层社会治理资源,开展好基层矛盾纠纷调处。三是抓好基层调解员队伍建设。引入“新生法治力量”,充分发挥街道、社区“兼职委员制”作用,整合法院、检察院、律所等资源,将具有法学背景的青年调解员纳入基层调解队伍,实现优势互补,满足基层各类调解需求。截至目前,街道各基层调解组织开展婚恋家庭纠纷、邻里纠纷、经济纠纷等矛盾纠纷排查747余次,调解成功646件,调解成功率86.5%,积极有效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推进基层法治建设,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