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化进程加速的今天,社区作为城市治理的“神经末梢”,其服务功能的完善与创新直接关系到居民的幸福感和归属感。太和街道黄家庄社区党委积极响应国家关于加强社会治理与服务的号召,创新性地成立了集社工服务、社区治理、群众参与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黄家庄社区社会工作室,为社区基层建构全方位、多层次社会治理与服务体系迈出了坚实一步。
一、“社工+建立”显初心
2022年初,太和街道领导、社会组织、居民代表共同见证了黄家庄社区社工室的揭牌仪式,社区社会工作室在社区党委的领导下,建立了以居民需求为导向、以社区为平台、以社会组织为载体、以社会工作者为支撑、以社区志愿者为辅助、以社会慈善资源为补充的“五社联动”新型社区治理机制。以“社工家”、“爱心家”、“助老家”、“共建家”、“共治家”、“服务家”、“救助家”的“七家”为抓手,统一整合辖区资源,直观社区治理的“长短板”,对社区治理方向进行及时、有效的调整,着力打造出高质量、高水平、有特色、善服务的“柒家”共享主题社会工作室品牌。
二、“社工+融合”能创新
为撬动社会服务资源,黄家庄社工室建立“37度安心家服务联盟”,鼓励辖区内企业发挥社会价值,担负起社会责任,让企业成功达成了社区服务共识。目前,已有10余家单位加入到“37度安心家服务联盟”,已完成19场社区服务活动,3个社区基金项目,6次公益暖心集市等。值得一提的是,在社区社工室的协助下,云南省老年病医院成功孵化了一支社区自组织-“心悦服务队”,为辖区内老年人提供全方位的康养服务,日均服务约10余人次。
黄家庄社区社工室开展的每一场活动、每一次社区服务都精准对接居民群众的需求,兼顾参与企业社会效益,把“有限”资源转化成“增益”群众服务。在多方社会力量的相互融合、相互协同中,形成了社区治理的“大合唱”,提升参与社区治理的深度和广度。
三、“社工+志愿服务”我先行
黄家庄社区社工室在开展国有企退人员服务项目中,出动社工志愿者服务约30余次,志愿者时常入户看望老人,陪老人谈心聊天、为老人“搭把手”。通过志愿服务,企退老人切实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和关爱,广大青年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投身到公益活动的身影,也充分展现出当代青年志愿者躬身奉献的精神面貌。
黄家庄社区社工室志愿者队伍大学生“后备力”充分,社区社工室搭建“项目-支持-研究”一体化的平台为高校提供实践资源,为培育专业的本土化社工人才提供了有益“土壤”。目前,社区社工室已向外对接云南农业大学社工系、云南理工大学津桥学院等高校的资源,联合高校吸引了大量的专业社工人才投身社会治理,服务社区居民。
在黄家庄社区社会工作室,社工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用“实战”提升社工“5个能力”,既专业能力、项目能力、协调能力、创新能力、督导能力,社工室已陆续培养出多位综合型人才。
四、“社工+督导”更专业
在社会工作“起跑线”上,黄家庄社区社工室持证人数共8人,其中,有1人为高级社工师,7人为助理社会工作师,这为社区进行社会治理、开展群众服务奠定了专业性基础。
社区社工室开展服务项目时,邀请高校优秀老师进行指导,请专业社会工作机构进行评估督导,严格“把关”服务项目的每一步骤。从社工专业角度进行分析思考,做到服务目标具体、可量化,通过服务人数统计、满意度测评、基线测量等可视化方式反映服务成效,杜绝活动“走马观花”现象。专人负责,专业辅助的专业化的工作模式让基层社工得以专心做事。
太和街道黄家庄社区社会工作室发挥着预防和解决群众困难、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作用。黄家庄社工人员不断提升社工专业能力,把专业的工作方法应用到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区服务等方面,在促共治上寻找突破口,积极探索多元共治的有效途径,最终形成了社区治理共同体。
同时,社区社工室注重凡事从细微处着手,以“微”见“大”,激发每个“小”螺丝钉的潜力,释放出社会治理“大”能量。助力完善社区服务体系,让社区“善”治、“能”治、“新”治,谱出社区治理新篇,绘写幸福民生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