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街道60岁及以上人口14968人,占总人口的21.81%,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576人,占总人口的16.87%;自2021年以来,太和街道接收国有企业退休人员10300余人,辖区老龄化态势进一步加剧,吃饭不方便逐渐成为辖区老年人养老难题。为此,太和街道创新“政府主导、部门联动、试点带领、慈善助力、社会参与”的共同缔造思路,探索“党建引领+五步打造+拓展外延”工作模式,让老年人吃上家门口的幸福食堂热乎饭,推动幸福食堂在解决城市养老问题等方面发挥更多作用。
一、党建引领,全力以赴打基础
一是四方联动筑支撑。在托底保障的同时,采取“政府补助一点、社区协调一点、社会支持一点、个人付出一点”的四方联动模式,通过各级党组织广泛动员党员、社区能人、社会组织、热心居民等,汇聚合力开办老年幸福食堂。如明通路社区通过院坝议事,打造“惠民公社”,利用“三家巷”居民小区前空余场地,搭建4个集装箱房作为老年幸福食堂,并同步作为活动阵地深入开展“暖心服务”,定期为老年人免费上门理发,组织家庭医生为老年人和残疾人等群体进行健康测评。佴家湾社区与昆明半个儿商业运营管理有限公司联合打造老年幸福食堂,解决附近300余名老年人中午吃饭不方便、价格较难承受的问题。二是因地制宜用资源。社区党委通过新建、改建、租赁等方式整合资源兴办幸福食堂,既解决了部分设施闲置问题,又弥补了社区养老服务供给的不足,实现了盘活资源和优化供给的“双赢”,推进一处幸福食堂就是一处“敬老院”、就是一处“救助站”,织密“弱有所扶”帮扶网。如双龙桥社区党委为便利附近老年人,克服困难,协调临江路临时停车位用于幸福食堂建设点,因地制宜用2个集装箱改造为助餐点,极大方便周边老年人用餐。
二、聚焦需求,“五步”打造谋长远
一是响应需求,聚众智定方案。通过社区晚间“居民意愿摸排”行动,以上门走访为主、电话询问为辅,发现“如何充分利用闲置资源,解决老年人吃饭难”的问题受到居民群众的普遍关注。社区党委及时回应居民关切,组织居民区党支部、居民代表、物业工作人员等多方力量,召开居民议事会,最终确定开办幸福食堂方案。如双龙桥社区老年助餐点前期在双龙桥30号院内开设助餐点,但居民反映地址较偏僻,在经营一段时间后停业,后经社区党委对辖区居民进行广泛的意见征询,最终确定在交通方便、老年人能够轻松到达的下临江里农贸市场旁。二是深度交流,严流程引企业。社区党委主动对接助餐企业,邀请助餐企业来食堂所在小区实地踏勘,严格招投标程序,确保助餐企业具有合格资质。组织居民代表和助餐企业进行具体商讨,达成一致后引入合作企业。如永胜路社区实行“市场主体+社区食堂”模式开展助餐服务,以挂牌形式成立永胜路社区新时代老年幸福食堂,面积300多平方米,能容纳180余人就餐。三是协调资源,共参与同建设。通过组织多方议事、群策群力,确定街道抓协调、企业当主力、居民来响应的发展路径,协调有关部门办理助餐企业的各项审批流程,餐饮企业投资改造厨房、餐厅,动员居民陪伴行动不便、听力不便老人到现场就餐,多方助推幸福食堂营业。四是互惠互助,微利润长运营。通过与企业协商,保证菜品价格实惠且对老年群体有优惠。同时,助餐企业积极引入外卖,增设周边社区配餐点,辐射更多老年人,进一步摊薄运营成本,提升可持续运营能力。太和辖区内幸福食堂套餐价基本控制在3至15元,老年人根据不同年龄享受不同优惠,也可根据自身需求个性化点餐。五是监督评价,保卫生可持续。食堂严格落实餐具清洗消毒制度,接受群众监督,依据老年人用餐特点、习惯、禁忌和时令季节变化,推出老人菜谱并接受意见反馈,让老人吃得健康放心。
三、创新思路,拓展外延惠民生
一是丰富功能。根据运营过程中老年人提出的意见建议,结合食堂场所条件、老年人实际需要等因素,在满足老年人用餐的基础上,不断丰富休闲娱乐室等场所功能,在较好地满足了老人们日常娱乐、社交等多样化服务需求和“抱团养老、就地享福”愿望的同时,还根据实际情况,满足过往人员休息需求。二是拓展领域。将幸福食堂与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工会驿站等阵地相结合,作为党员志愿者服务群众、发挥作用的平台,组织开展党的理论政策宣讲活动,并设立党员志愿服务“先锋岗”,参与食堂日常工作志愿服务。同时,将幸福食堂作为经验带动,拓展场所、地点,组织家庭医生为辖区企退人员、老年人、残疾人进行各类健康知识、养生知识讲座,不断做优做实为老服务。如佴家湾社区创新开展“五微”服务,即沉浸式体验“微学堂”、温馨式体验“微健康”、贴心式体验“微关怀”、配单式体验“微平台”、暖心式体验“微疏导”。三是培育文明。深入挖掘、广泛收集辖区内传承的良好家风、居民公约以及孝道文化等资源,发挥其在聚民心、化民风等方面的作用,使幸福食堂成为助力文明创建的“精神驿站”。街道依托幸福食堂资源为583人次的老年人举办“长者生日会”,组织老年人开展“居民大舞台”文化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