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北社区掌握共享共治“钥”诀
创造美好社区有“门”道
面对现代化社区治理日益复杂的挑战,董北社区以创新为动力,以居民需求为导向,探索出新的治理路径,通过“多元参与”工作方法,最大化调动居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把小事当作大事办,把难事分解细化办,切实将居民的难题化解在社区的小格局中,答好“共建、共治、共享”的现代社区治理命题。
需求“沉到一线”,决策“立在民间”。社区治理的起点在于精准把握居民求美好生活的“需求线”。董北社区深知,洞察民意、征集民情是做好社区治理的关键。因此,针对董家湾273号东方花园院小区建设年代早、基础设施薄弱,公共设施老化,且住户老龄化严重现象。为破解这一老旧住宅楼电梯加装的难题,社区通过院坝会、入户走访、实地讨论研究等方式,召开院坝会8次,收集意见建议45条,聆听小区居民们对于电梯安装选址的意见建议。完成需求摸底确定加装后,社区党委委员、居民代表、小区党员代表、业主委员会、电梯安装公司为专班的“5+N”居民议事组共同参与、推动,为居民建言献策创造交流共创平台。基于共创平台搭建,社区党委联合区住建局、城管局,邀请专业人员组成“智囊团”,协同业主代表,实地研讨电梯选址细节,共商破解安全隐患问题及影响房屋采光等不利因素,确保加梯工作依法依规,保障电梯加装的专业技术支撑。同时,邀请多家电梯安装公司“入小区、进楼栋”,通过多方询价对比,与电梯供商建立协作关系,做到最大限度让利于民。施工圆满完成后,小区居民称电梯不仅提升了生活质量,更让他们重新感受到社区生活的友善与温暖。
自治“深入小家”,治理“融入大家”。董北社区从治理底层逻辑出发,深刻认识到,激发居民参与热情、实现自治共治是破解深层治理问题的关键。在开展社区建设工作中,社区通过组建由居民骨干、志愿者组成的“邻里互助委员会”,逐步建立自下而上的居民参与结构,将“大家的事情大家议”理念贯穿治理全过程。这一机制特别体现在老旧小区的管理物业和环境提升中。125号院的硬件设施差、物业管理不到位,小区居民反映强烈。面对困境,社区使用“议事清单”机制,将问题逐步分解,通过张贴公告、设立投票宣传点等方式,向全体居民告知物业选聘事宜,并广泛征集居民意见。同时联系多家物业公司,邀请其提交服务方案和报价。线下组织开展了董家湾路125号院的物业选聘工作,通过意见箱投放选票的方式,组织全体业主对候选物业公司进行投票表决,确保选聘过程公开透明。根据投票结果,董家湾路125号院成功选出满意的物业公司。新物业公司入驻后,社区将建立监督机制,定期收集居民反馈,确保物业服务质量持续提升。
资源“借到全域”,施策“扩大边界”。面对超量居民诉求,社区治理不能仅依靠自身资源,而需延伸治理“半径”,整合多方优势资源。以解决董家湾路“网红”小吃街街区治理难这一问题为例,社区发现,仅依靠街区的商铺力量,远不能满足实际治理要求。因此,董北社区在董家湾路“网红”小吃街的基层治理中,创新推出了“商户联合自治”模式,通过成立资源整合、服务延伸和机制创新的本街区商户自治联合会,让商户、居民、基层治理凝聚在一起,共同推动街区治理的有序发展,为基层治理注入了全新活力,打造出一个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幸福街区样板。2025年1月21日,董家湾路商户自治联合会于经由全体小吃街商户、流动摊贩表决成立,并于2025年2月7日召开董家湾路商户自治联合会推选会议,商户自愿表决投出自己关键一票,成功推选出了一位会长与四位副会长,他们将与联合会成员共同参与董家湾路“网红”小吃街的自治管理,成立长效、贴合实际民生的基层自治机制。
协商“沉到居民”,责任“压到肩上”。议事协商是破解基层治理难题的“一把钥匙”。董北社区引导居民有序参与社区建设,充分利用院坝协商等手段,形成了居民有困难、有矛盾找议事协商会解决的思想共识。围绕解决董北社区黎明路废品收购站噪音污染、卫生脏乱、占道经营等问题,董北社区在党群红色先锋服务站小院内召开院坝协商会。会上,吴井街道党工委运用“吹哨报到”机制,由街道党工委书记“吹哨”,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综合行政执法局等部门“报到响应”,共同召开工作推进会,协商处置办法。经协商,市场监管部门将在行政范围内,依照营业执照管理办法,对违规经营场所的经营许可证进行撤销。交警部门将加强车辆停放管理与车位设置优化,对道路路口5米内会产生视野盲区的停车位予以取缔。街道司法所与综合执法队将形成长效整治机制,逐一整改所有问题。同时,街道还将对接区市场监管部门,执行民居一楼住改商相关规定,对于辖区内其他违规经营场所一并调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