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国有企业退休人员数量多、工作重的情况,太和街道通过建强“11955”工作体系(实施“1个项目”,共建“1个联盟”,用足“9个阵地”,抓实“5强举措”,聚焦“5个老有”),在实现国企退休人员接得稳、管得细、融得好的基础上,引导企退群体在社会治理各个方面发挥余热助力发展,不断探寻党建引领发展、企退人员服务、基层社会治理等方面的“太和答案”。
一、实施“1个项目”,保证党建引领铸魂
太和街道以部分社区为发力点,建立“立项—实施—评估”闭环监督机制,确定承接项目第三方的基础上,实施“银色一家亲”服务项目,通过“三化四联”(服务专业化、管理精细化、参与多元化;组织联建、资源联享、服务联动、问题联解)工作法,构建起“党建引领、多方参与、互联互动、共建共治”的企退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格局。
2024年6月,云南省邮政系统职工家属区宿舍几名退休的老同志向正在巡查的网格长反馈:“楼院里飞线充电,乱堆乱放,环境卫生脏乱差等问题近期较为突出,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希望与社区共同协商解决难题”。社区党委和网格长于当晚组织院坝居民开展协商议事,广泛征询居民对该楼院治理的好办法,当场推选出包含3名企退老同志的5人院落自治小组,对该楼院8个单元及公共环境区域开展了安全、消防设施、环境卫生大整治工作,逐步解决了院坝内电动车“飞线”充电、楼道楼院杂物乱堆乱放、车棚顶垃圾堆积等问题,发动居民筹集资金为楼院安装智能门禁、智慧监控。
二、共建“1个联盟”,推动服务拓域增能
太和街道整合“兼职委员制”成员单位医疗、教育、文化等领域资源,联合辖区内省商务厅、邮政云南分公司、省康复辅具技术中心、省老龄健康产业发展协会、九三学社昆明市委、省第三人民医院、省老年病医院、云南中医药大学、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天外天律师事务所等10余家部门单位、专业力量,联合成立“银色一家亲”老年康养助残服务联盟,发挥各成员单位专长,为辖区老年人开展健康义诊、法律咨询、健康讲座、康复训练等公益服务活动12期、覆盖500余人次。
73岁的辖区居民王某是原铁路局退休职工,右眼失明、左眼视力减退,糖尿病史30余年、脑梗病愈后肢体活动不灵、有抑郁情绪。为此,太和街道联合专业康复治疗师、居家护理员、精神病专科医生,每月提供2次至4次的居家康复训练、生活料理、心理慰藉、亲情陪伴,经10个月的治疗,王某抑郁情绪逐渐缓解,健康质量有效改善。
三、用足“9个阵地”,促进暖心服务生根
太和街道依托社区便民服务大厅、一家亲工作站、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北京路党群服务中心等室内场所,以及塘子巷小游园、百富琪商业广场、滇池电影院小广场、老年幸福食堂、暖心驿站等9个活动场所,打造“15分钟便民生活圈”,为企退群体一站式高效办理社保、医保、以及免费的基础医疗检查和健康咨询服务。联动各方资源举办书法、舞蹈、非遗手工制作、汇演等,共筑老年康养服务暖心港湾,增强企退老年群体凝聚力和归属感。
四、抓实“5强”举措,实现温情长效润心
太和街道加强资源的整合与优化配置,为退休群体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不断满足其生活、精神需求。一是强化爱心就餐。新时代老年幸福食堂实现菜品丰富多样、营养搭配合理、价格实惠;同时,对长期卧床有就餐需求的老年居民,发动社区志愿者提供送餐上门。二是强化健康保障。定期做好走访慰问、帮扶,开展经常性义诊、“长护险”护理、康复训练等服务。其中,在一年不到的康复训练后,帮助3名70岁以上行动不便的老人实现从家里“站起来”到能够独自“下楼来”。三是强化优惠保洁。联动辖区家政企业,对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提供低于市场价的保洁服务;对孤寡老人、困难家庭等提供免费的保洁服务20户次。四是强化多类助学。依托老年大学,挖掘和培养老年能人,带动辖区300余名企退老年人参加合唱、演奏、舞蹈、下棋、书画等活动。五是强化娱乐关怀。温馨开展“长者生日会”、“一个人的剧场”、“院落剧场”、“非遗文化滇剧进楼院”、“院坝故事会”等活动20余场覆盖2300余人次。
五、聚焦“5个老有”,推动共建共治共享
太和街道瞄准“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目标,通过党组织“服务供给—情感联结—价值再造”递进式赋能,引导老年人积极参与到社区治理、公益慈善、移风易俗、民事调解等服务中,实现银龄群体从服务受益者到治理主体的角色转变,深入栋里楼间参与辖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协商为楼院治理等,及时发现处置矛盾纠纷20余起。
一名“银发观察员”夜间向反映“院坝某室家中有臭味传出来,不知道是什么情况”。随即社区立即联动太和派出所实地核查,在多方共同努力下成功及时联系到了住户的丈夫,开门后发现住户患病、独自在家,大小便失禁,社区工作人员当即将其送至医院就诊,及时保障其生命安全。
太和街道“11955”工作体系,逐步让企退老年群体从“旁观者”到“当家人”、从“单向听”到“共同治”,努力形成社会托举养老暖流,持续激活基层社会治理新引擎。未来,太和街道将继续做好企退人员服务和老年群体服务相关工作,积极营造敬老爱老的社会氛围,力争提供更优质、更便捷的社会化管理服务,增强退休群体的归属感、获得感和幸福感,汇聚更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优化社会治理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