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会治理工作中,太和街道以党建为引领,特色化绘制出“党建资源地图”,并高效用以整合区域资源、凝聚多元力量,破解资源分散、参与不足、服务滞后的治理难题,构建“众和”特色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一、以党建地图为链接,构建“党建引领+多元共治”新格局,“众和”治理共同体力量从“分散”到“聚合”
依托“党建资源地图”,成立街道“兼职委员制”和社区“兼职委员制”,与辖区87家成员单位共同制定《党建联盟章程》,签订共驻共建协议,嵌入协调议事、双向服务、考核评议等机制,形成责任共担、事务共议的区域化党建共同体。建成22个为民服务延伸站点,囊括党群中心、暖新驿站、政协委员工作室等,形成“15分钟服务圈”。政协委员杨媛委员工作室定期走访、法律调解,成为社情民意“收集点”和家庭矛盾“调解站”。通过党建地图平台智能匹配,梳理需求清单65项、认领清单61项、项目清单32项,联动省广播电视学校、中石化等共建单位,推出党建联建、街道社区党建联盟成员单位实施“资源众筹”,进网格参与“七彩治理”等32个项目。累计开展联合服务活动60余场,完成“我为群众办实事”100余项。
二、以服务群众为目标,实现“需求导向+服务共享”新突破,“众和”治理共同体力量从“问需”到“参与”
联动街道“兼职委员制”成员单位,链接“EGO”公益组织——初星咖啡屋入驻官渡区北京路(中石化)党群服务中心,设置“星星义卖角”,点亮“特殊孩子”就业实践“微心愿”,打造街道、社区搭台、社会工作介入特殊人群及其家庭实践新样板,并联合市图书馆、初心咖啡屋开展“让爱阅动——初星‘绘’聚,‘和’你一起”作品展览·义卖公益活动,取得良好社会效应。聚焦“一老一小”社会帮扶“微心愿”,以“慈善+社工+社会组织”多元社会救助小分队为主体,为困境儿童、特困人员、低保户等链接慈善资源、提供社工服务,科学选址、合力设置新时代老年幸福食堂助餐配送点,优化用餐服务,让“一老一小”获得更多更优质的服务。
三、以人力资源为驱动,推动“精准服务+多元协同”新实践,“众和”治理共同体能力从“单一”到“多元”
在街道现有社区“两委”62人、社工73人基础上,建立社区“后备干部库”,依托街道社工站等平台,发挥1名省级“百名好支书”的示范带动作用,开展社区干部赋能提升行动,深化社区“领头雁”培养工程,培育党组织书记后备力量18人、后备干部24人,全方位培育社区后备力量、全科社工,确保社区“两委”力量源源不断、衔接顺畅。利用党建地图的智慧化功能,整合在职党员、志愿服务队、驻区单位等信息,组建“银发守护”“法律明白人”“防范诈骗”等8支专业服务队,精准对接高龄老人、弱势群体、企业商户等需求,调解矛盾120余次,宣传政策覆盖1万余人。
四、以活动联动为突破,打造“共建共治+文化凝聚”新生态,“众和”治理共同体方式从“管理”到“治理”
以区域化党建工作联席会议为抓手,组织街道、社区“兼职委员制”成员单位、“两新”组织党组织、院落自治委员会等全程指导和参与居民区党组织、物委会、业委会组建工作,截至目前,共引导成立业委会15个、物委会85个,促进基层治理精细化水平大幅提高。依托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打造文化带和特色活动,开展“书记讲坛”“暑期特色培训”“巾帼大宣讲”等,凝聚多元群体共识,形成“太和一家亲”的治理氛围,驻区单位、社会组织、新业态群体等参与治理的积极性显著提升,增强居民、企业、单位的社区归属感,社会治理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发挥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