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太和街道瞄准打造更加优良的昆明城市门户形象和官渡区城市管理标杆目标,积极探索城市管理精细化,以抓好市容环境卫生为基础,以网格精细管理为抓手,以环境治理为导向,推进建设“五个区域”,全力营造有序、整洁、宜居的城市环境。
一、抓实日常,推进建设绿色生态和谐区域
把生态保护作为硬杠杠,为高质量发展增添潜力后劲。加强对主次干道、背街小巷、居民小区等重点区域的清扫保洁力度,提升清扫频次,提高保洁质量,组织街道各办公室(中心)、各社区开展大扫除活动26次,累计清理卫生死角230余处、各类垃圾9500余吨,紧盯1877余家农贸市场、餐饮门店等重点场所,高效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召开河长制工作专题会议1次,街道级河长共计巡河12次,社区级河长共计巡河131次,对盘龙江、金汁河河道开展综合巡查整治6次,有效提升辖区河道综合治理水平。截至目前,累计发现河道水体相关问题121个,已整改完成121个,累计清理各类垃圾、淤泥等近6余吨,完成3件中央环保督察件区级验收自检自查。
二、瞄准重点,推进打造风貌提升精细区域
把城市品质作为硬指标,精心打造宜居环境,精细提升城市功能,扎实推进城市更补工程,补齐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短板,不断优化生活空间体系、丰富城市空间布局。今年以来,开展集中整治行动3次,取缔占道经营、店外经营213余处,规范流动摊贩387余人次,拆除违规设置的户外广告、门头牌匾5处,更新规范门头牌匾98处;累计发现并制止违法建设行为1起,拆除违法建设3处,拆除面积200余平方米;同步通过张贴公告、发放宣传资料、上门讲解等方式,广泛宣传违规建筑的危害和相关法律法规。同时,精准补短板、强弱项,推进消除住房和小区安全隐患,持续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全面提升老旧小区居住环境、设施条件和服务功能,已完成五年老旧小区提升改造任务,共涉及392栋房屋、惠及13178户居民34773人,累计改造面积达98.33万平方米。目前,已从改善辖区居民群众居住条件的角度出发,将符合老旧小区提升改造条件,且居民改造意愿强烈的113个小区院坝申请纳入官渡区2025年的老旧小区提升改造项目,涉及前卫路、吴井、永胜路、和平路等社区200个楼栋464个单元6513户,改造后将同步在无物业的小区引进物业进行规范治理。
三、广泛发力,推进塑造柔性治理温暖区域
推动治理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提高基层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一方面,探索打造“具有春城绿色风貌的昆明站出站第一站”风景,全力增加树草花城市添绿色,拟选址在塘双路11号申报建设口袋公园,联动辖区国家和省市级单位力量,以及小区居民群众1238人,义务植树12832棵,对主次干道更换、补种、修剪行道树410余棵,各类绿植、花卉28万余株。另一方面,紧盯“烟油尘”抓好改减治,以整治餐馆使用燃煤、小吃、烧烤摊油烟扰民、控制城区扬尘污染、提高洒水降尘频次为重点,联合市生态环境局官渡分局、太和市场监管所、城管中队等开展温馨柔性治理,高效整治油烟扰民等问题,今年累计检查餐饮门店794余家次,配合解决油烟噪音生态环境相关投诉13件。
四、数字赋能,推进探索创新治理先行区域
努力推进从“一网统管”到“一屏观全域”的太和实践,从“绣花功夫”到“共建共享”的门户探索,推动实现数字赋能让城市治理既有力度又有温度,既看得见温度更看得见效率。一方面,在低空经济助力城市治理道路上持续深耕,正在探索与全市共享单车无人机监测管理公司合作,尝试引入无人机参与太和街道城市治理,探寻全区低空经济与城市治理的契合点,力求通过自动巡查、自动比对、智能发现,精确地锁定突出问题,在节省人力和物力成本的同时,能够有效提高治理水平,实现城市治理水平的进一步提升与现代化转型;目前,已完成停机坪建设、无人机入驻,正在开展相关数据收集、模型搭建和实地测试。另一方面,依托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整合城市管理各类信息资源,实现城市管理问题的快速发现、快速处置、快速反馈。今年以来,通过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处置各类网格案件、预警案件、卫星遥感案件1万余件,案件响应率为100%、处置率达97.11%、结案率97.11%,“吹哨报到”1次。
五、协商共治,推进打造平安发展稳定区域
通过推动居民的事情居民共商共办、推进老旧小区向“新”而生,探寻太和特色的平安稳定建设路径。通过强化党建引领,完善住建部门、派出所、街道社区、业委会、物委会、五方联动运行机制,健全“五方办实体化运作、小区党组织领导统筹、小区专员常驻牵头、多元主体协商共治”的小区微治理模式,全面强化社区、业委会、物委会、物业服务人协同服务能力,成立太和街道物业管理统筹协调领导小组,积极配合区住建局,开展小区物委会、业委会组建与换届工作,做好物业分级管理相关工作,制定物委会组建操作手册,目前共引导成立业委会15个、物委会85个,同时全力推进相关备案工作,对到期的物委会、业委会推进换届工作。联合社区常态化抓好自建房、危房安全隐患排查整治,促进共建共治共享格局持续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