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区金马街道曙光小区建于90年代,是典型的老旧小区,2013年物管退出后,小区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存在环境脏乱差、秩序混乱、停车困难、公共基础设施缺乏和房屋老旧破损等问题。曙光社区以党建为引领,聚焦老旧小区治理难题,在全省率先探索实施“红色物业”管理模式,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红色物业助力、强化居民自治”的老旧小区治理曙光模式,通过基础设施建设、精细化服务促进“硬件”“软件”双提升。
“红色物业”志愿服务活动
织密组织体系 夯实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基础
通过强化组织保障,畅通联动渠道,确保“红色物业”在党组织引领下成为传递党的声音、收集社情民意、调解矛盾纠纷、促进和谐稳定的前沿阵地。
构建工作体系。“红色物业”通过区域化党建带动、大联动治理,以优质的管理服务为重点,构建起由街道党工委统管,区住建局党委、区物业管理协会党支部联系指导,社区党委直管,物业公司党支部、红色业主代表、网格员三级联动的“红色物业”工作体系。
打造过硬队伍。通过成立物业公司党支部,搭建起公司党员和居民区党员的活动阵地,把物业打造成党的工作队和党组织服务群众的先锋队,既发挥政治引领作用,又发挥物业服务功能。组建物委会,负责物业公司日常服务监督,收集群众对物业服务的意见建议;将社区、住户、公共单位、物业公司中的党员纳入网格,充分发挥其协调员、监督员、安全员和保洁员的作用,在“家长里短”中解决居民实际困难。
建立工作机制。实行“双向进入、交叉任职”,通过红色议事会、多方联席会、定期公示、走访入户等制度,畅通居民与物业的沟通渠道,不断提升物业的办事效率,让物业工作实现公开透明,确保“红色物业”在曙光小区扎根、生长,结出累累硕果。
曙光社区“一刻钟便民服务圈”健康小屋
服务机制保障 推动基层党组织与物业服务企业“双向奔赴”
通过“一承诺两评议三满意四联动”的服务机制,使物业企业融入基层社会治理,融入居民小区院坝楼道住户,让老百姓获得从“安居”到“宜居”的真切体验。
推行“红色物业”承诺制。发挥桥梁作用,重构居民与企业之间的信任关系,通过采取问卷调查和开展会议的形式,广泛征求居民群众对物业服务的意见和建议,指导物业公司优化服务方式、提升服务质量、履行服务承诺。
建立“两评议”考核机制。年终对物业公司承诺的服务开展“组织评”“群众评”,将物业公司履职尽责情况、居民群众满意度等作出客观公正评价,激励物业公司来年更好地为辖区居民提供物业服务。
大力开展“三满意”活动。以评选群众满意实事、群众满意员工和群众满意企业为契机,充分调动物业党员带动物业普通员工参与小区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整合资源“四联动”。社区以“兼职委员制”为平台,整合各类资源,建立起“文化联动”“治理联动”“党务联动”“网格联动”机制,把社区物业企业打造成基层党组织联系服务居民区的触角,解决居民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建立社区“红色物业”联盟工作站,通过技术人员共用、项目共推、风险共担等方式降低运营成本;组建“红色物业”联盟应急巡查队,集中物业公司安保、社区、派出所及公共单位力量定期进行辖区公共场所、巡查死角安全隐患排查。
曙光社区“红色物业”联盟应急巡查队
聚焦居民需求 确保队伍、阵地等资源下沉到治理末端
助力老旧小区旧貌换新颜。充分运用“吹哨报到”工作机制,联合区住建局等部门,在曙光小区“U循环”区域试点推进“红色物业”,同时启动老旧小区改造,让居民切实感受“红色物业”的高质量服务和小区环境的优化,提高对引入“红色物业”的支持率,以点带面推动“红色物业”在辖区全覆盖。目前,“红色物业”覆盖47.5万平方米,共计84个院坝,惠及居民1.2万余人,居民对物业支持率从45%提升至95%以上。
打通服务居民的“最后一米”。联合物业企业,不断延伸党组织服务群众触角。优化“一刻钟”百姓生活服务圈,对15间闲置门房进行统一管理并委托物业经营,建立曙光“U”家、惠民美发室、暖心改衣铺、红色物业维修站及便民小超市等多功能便民服务站点,在贴补物业经营费用、降低企业用工成本的基础上反哺居民,为困难人群提供就业岗位,让高龄、独居、孤寡老人、残障人士等得到无偿、低偿的便民服务,形成互惠互利、共谋发展的良好局面。依托社区“微法庭”“法官工作室”,通过“一屏一线一终端”连接法官,采取线上线下联动的方式,为居民提供专业的法律咨询和法律调解服务,维护居民合法权益。
营造暖心社区守望最美“夕阳红”。针对辖区老龄化问题,联动“红色物业”资源,将原40平方米的“爱心食堂”改造提升为花园式新食堂,新增党群服务驿站分餐点,通过“红色物业”链接爱心企业、优质商户为食堂提供食材,动员物业工作人员参与分餐、送餐上门等后勤保障,目前日均就餐人数达200余人;整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小区退休医生等资源,为老年人提供免费体检、慢性疾病管理、用药咨询等服务,累计服务5500余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