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基层治理中,老旧小区往往是矛盾集中、治理难度较大的区域。八道外小区作为一个有着30多年历史的无人管理老旧小区,面临设施老化、环境脏乱、邻里纠纷频发等诸多问题。为解决这一矛盾,太和街道吴井社区党委创新实施“口眼声手”工作法,实现了治理效能的显著提升,赢得了居民的广泛赞誉,社区也在基层治理中逐渐探索到新方式。
一、用“口”搭起连心桥,倾听诉求聚民智
小区治理的第一步,便是放下架子、迈开步子,用“口”主动与居民沟通,倾听他们的真实诉求。社区工作人员每季度都会针对一个协商主题开展“敲门行动”,挨家挨户与居民面对面交流,详细询问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对小区治理的意见建议。
在过去的一个月内,社区两委、党员志愿者、居民群众组成的志愿队,针对八道外小区清掏化粪池一事开展了5次敲门行动,累计敲开130户居民家门,征求到关于清掏化粪池的方案、费用等意见10余条。同时,还在小区内部培养小区治理合伙人,多方走访询问小区内部的居民、商户、党员干部的意见,对于收集到的诉求,社区进行分类整理,建立台账,让社区党员干部每人认领一件,做到化解一件、销号一件。通过这种方式,小区真正做到了把居民的“小事”当作“大事”来办,筑牢了治理的群众基础。
二、用“眼”织就巡查网,细查隐患早介入
仅仅依靠居民主动反映问题是不够的,社区工作人员还善于用“眼”去观察,及时发现那些居民尚未意识到或不愿提及的问题。社区组建了一支由党员、志愿者和热心居民组成的“观察员”队伍,他们每天在小区内巡查,留意小区的环境状况、设施运行情况以及邻里之间的潜在矛盾。对于发现的问题,观察员会第一时间向社区报告,社区则根据问题的性质和严重程度,迅速采取相应的措施。
例如,有观察员发现小区内有居民在外私拉乱接电线存在安全隐患,社区网格长立即联动安全负责人、街道城管科等多部门开展联合行动,今年以来,八道外小区已开展消防安全整治行动5次,并安装充电桩2组,累计剪出私拉乱接“飞线”充电21条,自行撤回飞线3条,有效避免了意外事故的发生。通过用“眼”观察,小区实现了问题的早发现、早处理,将许多矛盾化解在了萌芽状态。
三、用“声”架起回应渠,及时互动解民忧
在基层治理中,及时回应居民的诉求和关切至关重要。社区建立了“快速响应机制”,对于居民反映的问题,能当场解决的绝不拖延;不能当场解决的,会向居民说明原因和解决的时间表,并安排专人跟进。同时,社区还利用小区内的宣传栏、微信群等多种渠道,及时向居民发布小区治理的相关信息,包括政策解读、工作进展、重要通知等。对于一些热点问题,社区会组织居民召开协商会,让大家充分发表意见,共同寻求解决方案。
例如,在小区进行单车棚改造时,部分居民对改造方案存在异议,社区及时组织各方代表召开协商会,听取各方意见后对方案进行了优化,最终得到了居民的一致认可。通过用“声”回应,小区有效化解了居民的不满情绪,减少了矛盾纠纷的发生。
四、用“手”绘就幸福图,实干担当办实事
基层治理最终要落到实处,用实际行动解决居民的困难。社区的工作人员持续以“手”践行承诺,用辛勤的付出改善着小区的面貌。针对小区环境脏乱差问题,社区联动环卫工人、小区居民、社区志愿者共同开展了“清洁家园”行动,大家齐心协力清理小区内外的垃圾和杂物,以及小区楼道间的垃圾箱,还居民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对于邻里之间的纠纷,社区工作人员会主动上门调解,用真诚和耐心化解矛盾,增进邻里之间的感情。通过实实在在的行动,八道外小区的居住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显著提升。
社区对八道外小区的治理实践证明,八道外小区的变化不是昙花一现,而是持续向好。从“口眼声手”入手,深入了解居民需求、精准发现问题、及时回应关切、切实解决难题——这种治理模式不仅拉近了社区与居民之间的距离,激发了居民参与小区治理的积极性。在未来的基层治理工作中,社区会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建立起长效的治理机制,让基层治理工作行稳致远,真正赢得居民的长久信赖和口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