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锁治理困局 铁路新村社区的“协商密码”
为切实提升社区治理效能、增进居民福祉,铁路新村社区直面物业治理中多元主体权责不清、居民参与度不高、治理效能偏弱等现实问题,以探索实践社区协商议事机制为突破口,打出一套“党建引领、多元协同”的治理组合拳。社区聚焦居民停车难、环境维护、服务响应慢等关键“小事”,靶向破解物业治理难题,将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物业治理优势,把党的组织活力转化为社区发展活力,让协商治理进一步向基层延伸,着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积极回应居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期盼。
支部先议,筑牢治理“桥头堡”。在社区党委的统筹引领下,社区创新打造“1+3+X”党建引领物业治理联席会议平台,以社区党委为“1”个核心统筹协调,构建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公司“3”方协调机制,吸纳驻区单位、党员骨干、居民代表等“X”元主体,形成全域覆盖的治理网络。同时,推动社区“两委”班子成员进入物委会任职,让党员身影活跃在治理一线,凝聚红色合力。在此基础上,严格实行“支部先议”机制:由党支部牵头梳理问题、分析原因,组织党员先行研究解决方案,再由党员委员在业委会会议中主动发声、传递共识,从源头减少因信息不对称、诉求错位引发的分歧,让每一项决策都更贴民心、更具合力。以社区9栋及11-14栋公房治理为例,在召开专项联席会议前,党支部率先牵头调研摸排,社区公房因建设年代久远,普遍存在设施老化问题。其中9栋飞线充电现象频发、人员流动复杂、楼道乱堆乱放等问题尤为突出,不仅让楼栋环境杂乱无序,更潜藏着消防安全、管理混乱等多重风险。党支部将这些问题逐条梳理、分析症结,提前组织党员讨论初步解决方案,为后续多方协商打下了扎实基础。
分工明确,按下治理“加速键”。为让协商议事精准高效,社区推行“三定”工作法。一定议题,通过院落座谈会、联合接待日、线上意见箱等多种渠道,广泛收集民情民意,形成动态更新的联席会议议题清单,确保议事内容紧扣群众需求。二定责任,明确居民区党组织统筹协调、业委会依法监督、物业公司具体执行的权责边界,避免推诿扯皮,让各方主体“照单履职”。三定规则,建立“分层分类、灵活响应”协商机制,制定简单问题快速响应、复杂问题即时协商体系,推动民生问题分级分类得到妥善解决。此前,针对金汁河辅路机动车乱停乱放、堵塞疏散通道的安全隐患,铁路新村社区迅速联动街道相关科室、综合行政执法队、吴井派出所、交警大队、石井社区及拓瑞公司开展现场研判,多方协同制定整治措施,有效破解了跨区域治理难题。
多元主体“请进来”, 治理效能“走出去”。社区党委充分发挥党组织“轴心”作用,打破“社区单边作战”模式,构建“多元参与、共治共享”新格局。主动邀请辖区社会组织、党员、居民志愿者、退役军人等社会力量融入基层治理,通过微信线上社群问询、网格员入户走访、商户座谈会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全方位征集居民、商户对辖区安全、卫生环境、基础设施、社区服务等方面的建议。项目实施以来,治理模式实现从“靠社区管”向“自治共管”、服务方式从“等群众上门”向“送服务到家”的良性转变,群众参与感显著提升。在“院坝协商”议事会上,社区专门邀请律师、锻造厂管理方代表、居民代表等多方参与,围绕房屋管理、设施维护等问题共同商议解决方案,让专业意见与群众诉求精准对接;在辖区新开的领航宠物医院筹备期间,社区党委书记主动“走出去”,与医院工作人员面对面交流,提前沟通宠物诊疗规范、环境卫生维护等事宜,推动商户从“治理对象”变为“治理伙伴”。
多方监督,织密治理“防护网”。社区建立协商成果转化跟踪机制,安排专人全程跟进事项进展,及时疏通执行堵点,确保议定事项“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同时,通过定期公示进度、开通反馈渠道,让居民随时查进度、提建议,真正参与到治理全过程。在铁路新村10栋锻造厂宿舍外立面水泥脱落隐患整治中,社区专门建立“居民进度群”,实时更新维修动态、收集居民意见,让居民通过“指尖操作”实现监督与反馈的无缝衔接,既提升了监督效能,更增强了居民的参与感与信任感。
下一步,铁路新村社区党委将深耕党建引领这条主线,以居民“满意不满意”为标尺,把治理的触角扎得更深、伸得更远。通过升级更开放包容的议事平台,打破参与壁垒,让居民、商户、驻区单位、社会组织等多元力量从“被动等待”转为“主动参与”,在便民服务升级、矛盾纠纷调解等具体事务中共献良策、共担责任,让共建共治共享的内涵更丰富、形式更鲜活。同时,聚焦治理中的新情况新问题,用创新举措破解堵点,用精细服务温暖民心,全力打造人人向往的活力社区、温暖家园,奋力书写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崭新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