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职“陷阱”套路多 吴井街道引导培训护就业
“面试还没通过就让交‘入职押金’,这是不是骗局?”“劳动合同里没写具体薪资,只说‘面议’,能签吗?”为切实保障求职者权益,谨防各类求职陷阱,提升安全就业意识,筑牢就业安全防线,近期,吴井街道在官渡区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及培训机构等相关部门的支持、配合下,在街道辖区内组织开展了一期题为“常见求职陷阱及防范措施”的引导性培训政策、普法宣讲,通过拆解套路、传授技巧,为劳动者撑起就业“防护网”。
拆解“三类陷阱”,揭开套路真面目。“高薪诱饵陷阱”以“月入过万、零门槛入职”为噱头,实则可能是传销或虚假岗位,如某案例中“市场专员”岗位实际要求求职者先购买高价产品;“连环收费陷阱”花样翻新,从“体检费”“培训费”到“档案保管费”,甚至要求绑定贷款支付“岗前培训金”,收费后便失联或推诿;“合同猫腻陷阱”则利用求职者法律意识薄弱,通过空白合同、模糊薪资构成、隐瞒加班义务等条款,埋下维权隐患。
传授“实用指南”,练就防坑硬本领。针对陷阱特点,培训现场总结出可操作的防范方法。“三查法则”成为重点:查企业资质,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核实注册状态、经营范围;查招聘渠道,优先选择政府官网、正规招聘平台,警惕社交软件私信、路边小广告等非正规渠道;查岗位细节,留意“同一岗位常年招聘”“工作内容描述模糊”等异常信号。同时明确“四不原则”:不向陌生企业缴纳任何费用,不“远程面试+线上签约”,不轻易泄露银行卡密码、身份证号等敏感信息,不随意签署贷款、担保类文件。
扩大“培训覆盖”,织密就业防护网。目前,此类引导性培训已覆盖高校毕业生、失业人员、农民工等各类求职劳动者。“之前差点交了3000元‘入职押金’,听完课才知道这是违规的!”来参加培训的学员小王说。通过针对性培训,能够不断提高劳动者风险防范意识及知识技能储备,减少求职风险,更好适应岗位需求,增强就业稳定性。
下一步,吴井街道将继续关注就业市场现状,与区级部门紧密沟通,针对企业“招工难”和劳动者“就业难”的矛盾点,不断优化培训方式,精准对接市场供需,让更多劳动者拥有一技之长,从源头夯实就业基础,助力就业市场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