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小板桥街道宏福社区始终聚焦居民需求,以“贴近生活、趣味互动”为导向深耕科普工作。近日,社区通过两场精准化、体验式的科普活动,让科学知识走出书本、融入日常,为基层科普实践写下生动注脚。
精准施策:两场活动勾勒科普“双路径”。宏福社区紧扣不同群体需求,以“分众化”思路设计科普活动,让科学知识既接“天线”又接“地气”。针对全社区居民,5月30日启动的科技周活动主打“前沿+实用”。社区特邀专业科技讲师,将人工智能、5G技术、智能家居等前沿领域知识拆解成“生活案例”,比如用“手机远程控制家电”解释智能家居原理;同时融入食品安全、环保节能等日常科学常识,通过“为什么隔夜菜会变质”“空调调至26℃更省电”等接地气的讲解,让居民看懂科技与生活的关联。面向青少年群体,4月推出的植物科普活动侧重“认知+实践”。邀请科普志愿者用“图片+故事”授课,从“小草怎么喝水”讲到“大树如何给地球降温”,把植物分类、生长过程等知识讲得像童话般生动。课后带孩子们走进户外园区,手把手教他们辨认月季、冬青等常见植物,讲解叶片形状、生长环境与人类的关系,让自然知识从书本落到实地。
趣味赋能:互动体验激活参与“新动能”。社区跳出“单向灌输”模式,用“动手做”“玩中学”让科普活动活起来。科技周里,“科学小实验”成了最热闹的环节。居民们在志愿者指导下做“会跳舞的盐”——对着撒满盐粒的保鲜膜说话,看盐随着声音振动跳动,直观理解“声音是振动产生的”;“彩虹桥”实验中,用纸巾连接不同颜色的水,观察色素慢慢“爬”过纸面,孩子们边玩边追问“为什么水会自己跑”。听完知识课后,大家带着小本子到户外收集落叶花瓣,回到室内做植物标本:把叶片展平、压进书本,再系上彩绳做成书签。
硕果满枝:科学种子在社区“发新芽”。两场活动累计吸引40余人次参与,不仅让知识入脑入心,更让社区悄然发生着变化。居民科学素养“水涨船高”。以前总说“5G和我没关系”的赵阿姨,现在会用手机设置智能家居定时模式;参与植物活动的孩子们,能准确说出小区里3种以上植物的名字,有的还主动要求给家里的花“写生长日记”。科学从“听说过”变成了“用得上”“聊得来”的身边事。植物活动后,宝妈们在业主群里晒孩子的“植物笔记”,邻里间多了不少共同话题。科学成了连接邻里的“新纽带”,让社区更像一个温暖的“学习共同体”。
下一步,宏福社区将继续把科普活动办在居民心坎上,让科学的种子在社区土壤里持续扎根、生长,让每个家庭都能在探索中收获成长,让整个社区在科学的滋养下愈发文明、和谐、充满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