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辖区老龄化程度高、老年助餐需求迫切的实际情况,金马街道坚持党建引领民生服务,精心打造并持续升级惠民食堂,将温暖与服务精准送达辖区居民身边,探索出一条可持续、有温度、聚人气的社区为老服务新路径。
一路坚持,暖心之路步履不停
曙光社区惠民食堂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而是一段不断探索、持续完善的蜕变历程。最初设立的“吾家食堂”面积仅40平方米,采用传统饭票制,老人花6至8元即可享用营养餐。但受到空间限制、成本压力等因素影响,原有模式难以为继。面对困难,社区没有退缩,通过认真研究、整合资源、增加菜品、推出阶梯式年龄补贴等措施,在坚持惠民的同时实现了可持续运营。2023年,在区级相关部门的支持下,社区以老旧小区改造为契机,利用辖区空地推动新食堂顺利落地。社区党委书记感慨道:“食堂的建成不仅是居民对社区的信任,更是对我们工作的最大肯定,也激励我们继续笃定前行。”
一餐一饭,精准服务传递真情
经过升级改造,社区逐步构建起一套完整而独具特色的老年餐饮服务体系。面向60岁以上户籍老人推出普惠就餐服务,通过办理“暖心卡”,以“政府补一点、企业让一点、个人出一点”的方式,切实减轻老年人就餐负担。针对高龄、独居及行动不便群体,由“红色送餐队”提供免费上门送餐服务,让温暖关怀直达家中。居住在曙光东区19幢的王奶奶,每每接到社区和“红色物业”志愿者送上门的保温餐盒,总是拄着拐杖、笑容满面地向他们道谢。此外,惠民食堂还不断创新,推出多元菜品,包括过桥米线、砂锅饭及多种“小碗菜”等,既丰富了口味选择,也为辖区居民营造出邻里共餐、亲情相聚的温馨氛围。
多元运营,自我造血激发活力
社区积极探索多元化运营机制,不断增强惠民食堂的自我造血功能。一方面实施跨群体引流策略,积极吸引周边商户、企业员工前来就餐,借助年轻人的消费力,弥补老年人消费力有限的现实,形成“以青补老”的良性循环,以优质优惠的餐饮服务覆盖更广泛人群。另一方面拓展多元服务新渠道,推出特色餐饮、节日食品定制等服务,如制作包子、馒头等面点,连续三年举办“长街宴”,并为有需要的老人提供家宴筹备服务,既增强节日仪式感,也传递了生活温度。此外,定期举办“最美家庭”评选、邻里互助分享会等活动,惠民食堂俨然成为社区重要的情感联结地,显著提升了辖区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家住曙光社区的李阿姨送来的锦旗上写道:“惠民食堂办得好,感谢党的好领导。”一句由衷的赞扬,道出了辖区居民发自内心的认可。现如今,金马街道累计建成“惠民食堂”5个,食堂里飘出的不只是饭菜香气,更是党和政府的深切关怀与邻里间的真挚情感。接下来,金马街道将持续聚焦更多民生“微场景”,用民生“小切口”推动服务“大提升”,用心用情书写好惠民服务的温暖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