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邻里闹矛盾不知找谁,现在小区楼下就有调解站,走几分钟就能说事。”刚在“小桥说理”调解站解决完漏水纠纷的张阿姨,言语里满是认可。一直以来,小板桥街道专业市场多,城中村密集,人口流动大,家庭、邻里、物业等矛盾频发。为此,该街道党工委创新打造“小桥说理”调解品牌,构建“15分钟调解服务圈”,将调解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
阵地“织网”。7月底,街道主要领导牵头制定方案,党工委副书记抓推动、社区落实、司法所指导,民警与网格员深入城中村、市场、小区拉网式排查矛盾。在此基础上,推进调解组织“四进”(即进小区、小组、市场、商圈),规划138个“小桥说理”调解站。站点依托党支部活动室、物业中心等阵地,不搞“一刀切”;小区、市场入口的海报,商户群、业主群的宣传,让“有纠纷找‘小桥说理’”成了居民共识。
队伍扩容。“以前靠社区干部,人少事多忙不过来,现在不一样了。”司法所工作人员指着名册说。该街道在原有队伍基础上,吸纳物业管理员、退休党员等400余人。如今,专兼职调解员达500余人,是之前的5倍。同时,30余名法学教授、法官、律师组成专家库,提供“专家坐诊”。8月,某市场商户与管理方的租金纠纷,律师到场梳理条款、讲法律,很快促成和解。
分层解纷。“站点先调,调不好送社区,社区解决不了,街道兜底。”这是该街道的“三层调解法”。每个站点配法律明白人与社工,居民既能调解,又能咨询法律、做心理疏导。某小区业主与物业因停车费产生纠纷,调解员听诉求、找律师讲《物业管理条例》,最终在站点化解。据统计,今年,该街道共调处纠纷402件,8月站点建成后化解的92件中,90%以上在站点了结,实现“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
数字赋能。走进街道综治中心,“云综治”“云智调”系统实时显示纠纷处置动态。“以前纸质记录乱,现在线上受理、分拨,效率高多了。”工作人员讲解道,居民线上提交诉求,系统按类型、风险等级分至对应站点,进度可查。某商圈商户因商品质量被投诉,线上申请后,调解站当日核实、3天和解。系统实现调解全流程数字化,同时,街道还能通过数据研判矛盾趋势,早干预苗头问题,既提效又减负。
如今,小板桥街道第三季度刑事治安警情、矛盾纠纷等“四降”,群众安全感满意度“两升”。“小桥说理”如连心桥,将矛盾化解在萌芽,“15分钟调解服务圈”成了基层和谐的“防护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