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官渡区,新时代的教育图景正由一个个鲜活的少年身影来描绘。他们不再仅是知识的接收者,更是文化的传承者与创新的实践者。今天,我们聚焦官渡区关上第二小学的张益瑄同学,看她如何以十一岁的年纪,将深厚的历史沉淀于心底,将文化的使命担负于肩上,成为一名自信从容的“文化小使者”。

(照片中手持稿件的女生为张益瑄)
一、 书香作舟,文博种子在阅读中萌芽
“她第一次去省博,对着战国青铜牛虎案看了半个多小时,提出的问题连我都答不上来。”张益瑄妈妈的回忆,勾勒出一个对历史充满好奇的孩童形象。在关二小“书育”特色的浸润下,书籍成为张益瑄通往历史殿堂的第一把钥匙。
当同龄人还徜徉于童话王国时,三年级的她已开始研读《中国通史》。朝代的兴衰、文明的演进,在她心中编织成一条清晰的脉络。“历史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古人留给我们的珍贵‘礼物’。”她这样定义自己的热爱。
为了亲手触摸这份“礼物”,博物馆成了她每到一个城市的“必访之地”。在西安碑林感受颜真卿笔下的风骨,于南京博物院惊叹云锦技艺的绝伦……这份赤诚的向往,最终让她在三年级下学期毅然报名参加云南省博物馆的小志愿者选拔。面对挑战,她目光坚定:“我想让更多人看见我们文化的美。”
二、 风雨无阻,用坚持擦亮志愿徽章
责任,始于承诺。成为小志愿者后的第一个周六,昆明暴雨倾盆。母亲心疼地建议请假,张益瑄却毫不犹豫地踏入雨中:“答应的事情,必须做到。”
按照馆内排班,她负责的点位每两周才轮值一次。但这个“不满足”的姑娘,主动记下了整个展厅的数万字讲解词。“如果只懂一个点位,万一其他岗位缺人,我就没办法帮忙了。”她说。为了这份承诺,讲解词卡片成了她形影不离的伙伴,课间、放学路上,甚至睡梦中,她都在反复记忆、消化。

2024年“五一”假期,这个承诺经历了一次考验。当时正与家人在香格里拉游玩的她,突然想起次日的志愿排班,立刻决定:“我们必须今天赶回去!”七小时车程,凌晨抵家,都未动摇她的决心。第二天一早,她准时出现在博物馆,以神采飞扬的讲解,圆满履行了职责。“有位阿姨夸我‘人小本领大’,那一刻,所有的疲惫都烟消云散。”她回忆道,脸上洋溢着满足。
三、 跨越语言,向世界传递中国之声
去年冬天,一群外国友人的到访,为她的志愿工作带来了新挑战。看到同伴们有些怯场,她深吸一口气,主动迎上前,用略显生涩的英语说出了准备已久的开场白:“Welcome to Yunnan Provincial Museum...” 尽管语法偶有错误,发音也不够地道,但她借助图片与手势,努力讲述着古滇国的故事。外国友人们频频点头、竖起大拇指的回应,给了她莫大的鼓励。
然而,成功的体验带来的是更深的思考。“我没能把中华文化讲得更精彩,”她反思道,“我的英语应该更好!” 自此,她为自己定下新目标:每日背诵20个单词,每周观看一部英文纪录片。如今,她的英语成绩稳居前列,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记录着“Bronze Tripod(青铜鼎)”“Silk Road(丝绸之路)”等专业词汇——用世界语言讲好中国故事的信念,在她心中茁壮成长。
四、 榜样引领,在传承中坚定使命
“讲解时一回头,我竟然看到了张桂梅校长!” 提及前年的偶遇,张益瑄眼中依旧亮晶晶的。意外的惊喜让她一时忘词,张校长却微笑着鼓励她:“小朋友讲得真好,要多把我们的历史故事讲给大家听。” 这份来自榜样的肯定,在她心中埋下了更坚定的种子。“张校长那么辛苦都在坚持,我也要为传播文化尽一份力。”回家的路上,她兴奋地与妈妈分享着这份感动。

博物馆的指导老师戴老师对她赞誉有加:“益瑄是我带过的非常执着的小志愿者。她现在能根据不同观众调整讲解,让文物‘活’起来,还会分析历史因果,已经有了不少‘小粉丝’。”
五、 少年有志,让文化之光照亮远方
“我的梦想,是成为像‘敦煌女儿’樊锦诗奶奶那样的文化守护者与传播者。” 如今,张益瑄不仅是省博的“明星志愿者”,还活跃在学校“红领巾宣讲团”中,与同学们一起讲述《香条村的香》;在“聂耳杯”演讲邀请赛上,动情诉说她与国歌的情缘;她的演讲作品《不落的太阳》荣获云南省一等奖,以少年的真挚,传递着思想的伟力。

她的班主任郭媛丽老师评价道:“益瑄让我们看到,教育的真谛是点燃热爱。当一个孩子自发地想为文化传承做些什么,她的成长就有了无穷的动力。”
从浩瀚书页到沉默文物,从中文讲解到英语传播,张益瑄用十一岁的热爱与坚持,走出了一条明亮的文化传承之路。正如她在志愿日记中的誓言:“历史不是过去时,而是进行时。我要做一颗小小的火种,让更多人看见中华文明的光芒。”
在官渡教育的广阔平台上,如张益瑄这般闪耀的“星辉”正不断涌现。当更多少年以热爱为帆,以担当为桨,中华文化的长河必将奔流不息,在新时期激荡出更加璀璨的浪花,照亮民族精神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