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官渡区文化体育旅游局关于对政协昆明市官渡区第九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第91039号提案的答复
昆明市官渡区文化体育旅游局
关于对政协昆明市官渡区第九届委员会
第一次会议第91039号提案的答复
尊敬的民建官渡基层委员会:
首先感谢您们对我局工作的关心、支持,您们在政协昆明市官渡区第九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所提出的第91039号《加大滇剧保护与传承的力度,进一步提升官渡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提案,已经交由我局办理,该提案对我们的工作有很大的帮助和促进作用。现就我局有关工作开展情况答复如下:
一、加强制度建设,推动非遗保护可持续发展。
2009年8月,官渡区在全省县区率先出台《官渡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制定了《官渡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2011—2020(草案)》;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人才培养纳入《官渡区、空港经济区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年)》。明确了官渡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任务和目标,保护规划和措施。
1.建立官渡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审批制度。官渡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每两年进行一次,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组织实施,项目评审专家委员会对申报项目进行评审,由区文化体育旅游局公示,报区人民政府公布。
自1998年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申报以来,官渡区人民政府批准公布了第一批(2005年)、第二批(2009年)、第三批(2012年)、第四批(2014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代表性项目名录50项。
2.完善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命名审批制度。2004年以来,把群众公认为通晓民族民间文化活动的代表人物、熟练掌握民族民间传统技艺的艺人、掌握和保存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文献和其它实物、资料的人命名为区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2005年、2009年、2012年、2014年命名了四批官渡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47人。
2014年7月,开展官渡区第四批项目、传承人申报工作,并率先在全省打破户籍限制,只要在官渡区内从事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十年以上的均可申报。
3.建立官渡区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之乡命名与保护制度。2005年昆明市政府,区政府公布官渡古镇汉族文化保护区、阿拉彝族乡小新村文化保护区为市、区级传统文化保护区。2005年昆明市政府,区政府公布官渡区为市,区级滇剧花灯艺术之乡、阿拉彝族民间歌舞之乡、龙狮之乡。2000年、2008年、2011年、2014年四次荣获文化部命名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2014年在全省率先把民间绘画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4.建立官渡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制度。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综合资料库,综合资料库有文字、有实物、有录像、有录音、有照片。已初步建立国家、省、市、区四级名录体系。2013年被云南省档案局授予“党政机关社会团体档案工作规范化管理示范单位”。2016年建立了传习馆档案数据库,共建立传习馆档案684件。
5.建立和完善专家咨询评审制度。官渡区文化体育旅游局聘请省、市、区专家组成官渡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审委员会,对官渡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产生、确定、申报进行咨询、论证和评审。
6.建立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体系。采取以组织传承、活动传承、传承人自我传承、社会力量传承等科学有效的方式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作。通过传习班,组织传承人开展教、帮、带、传等形式的文化传承活动。目前,已举办各类传习班106期,培训学员3600多人次。
2016年4——10月,根据云南省文化厅《云南省文化厅关于配合文化部开展全国地方戏曲剧种普查工作的通知》,官渡区完成了地方戏曲剧种数据普查、采集、审核并将普查数据上传至国家平台。
二、加强政府主导,传承保护滇戏。
滇戏是云南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2008年滇剧被列入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名录,滇剧历史悠久,已有200多年历史,是云南最具有代表性的地方剧种,“称滇粹”。
官渡区作为滇戏窝子,2005年官渡区被昆明市命名为民族民间滇剧花灯艺术之乡。2011年官渡区在官渡古镇建立了云南省首家“滇剧花灯传习馆(古渡梨园)”;2014年“牛街庄滇戏博物馆”被省文化厅命名为第一批省级非遗传承基地。2016年“牛街社区滇戏传承基地”被命名为市级非遗传承基地。2016年9月,官渡区挂牌建立“五腊社区花灯滇剧传承基地”。传承基地的建立,为滇戏的传播者与爱好者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平台。
为保护和传承好官渡区“滇剧”这一优秀的传统文化,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官渡区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拿出专项资金加大财政上的扶持力度,为当前滇戏从业人员扶贫解困,让他们从内心感受到了政府的温暖,才能积极投入到保护和传承的行列;为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鼓励和支持开展传习活动,促进我区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弘扬,根据《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官渡区每年发放省级传承人传承经费每人/每年5000元、市级传承人每人/每年3000元、区级传承人每人/每年2000元。
二是加大“非遗”进校园活动,把传承和保护列入各级教育部门的议事日程,在学校掀起学传统文化的热潮,从小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爱好情趣;2014年—2017年开展滇戏花灯进校园活动,其中包括:滇戏走进世纪金源小学、滇戏走进方旺中心学校、花灯走进官渡区第六中学等。2017年牛街庄滇戏博物馆走进方旺中心学校已成为常态化,每周三在方旺中心学校开设了滇戏理论、表演、化妆等课程,由官渡区滇戏市级传承人张勇、张春丽授课。
三是要在社会文化市场中为优秀剧目提供宣扬的市场,充分利用节庆活动、重大节日,安排专场活动,将国粹、瑰宝展现在群众面前,让群众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四是老瓶装新酒,戏剧当随时代,改良传统滇剧内容和形式,创作一批群众喜闻乐见,好看、好听的新剧目,以此拓展滇剧的生态环境和生存空间,逐步达到全面振兴滇剧的目标。官渡区在每年文化遗产日期间举办滇剧艺术周展演活动,已连续举办三届,在官渡古镇、牛街庄、五腊社区等滇剧传承基地举办昆明滇剧艺术经典剧目、滇剧名家名段及青少年传承节目表演和观众互动活动。
官渡滇剧花灯传习馆(古渡梨园)每周三—周日演出,每周演出5场,全年共计240余场;牛街庄滇戏博物馆、牛街庄社区滇剧传承基地、五腊花灯滇剧传承基地每周周六周天演出,全年共计250余场;除了常规演出以外,各传承基地和传习馆配合官渡区政府春节三下乡、送戏下乡到各个社区,演出受到了老百姓的欢迎。
五是将滇剧花灯纳入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体系中,采取以组织传承、活动传承、传承人自我传承、社会力量传承等科学有效的方式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作。通过传习班,组织传承人开展教、帮、带、传等形式的文化传承活动。2014年—2017年,官渡区相继举办了培训班60期,其中包括:滇剧打击乐培训、滇剧表演培训班、花灯表演培训班。
今后我局将继续积极开展好滇戏传承保护活动,继续开展滇戏花灯进校园活动,鼓励和支持教育机构将传统戏曲纳入素质教育,以开设相关课程等形式开展传播、弘扬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为在学生群体中寻觅潜在传承人打下坚实的基础,解决传统戏曲传承后继无人的近忧,提升传统戏剧的辐射力。
民建官渡基层委员会,谢谢你们为官渡区滇剧花灯传承保护提出的宝贵意见,希望您们一如既往地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局将积极与各部门联系,提升官渡区传统戏曲的影响力。
感谢您对非遗保护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2017年6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