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区召开区第十七届人民政府第一次全体会议暨廉政工作会议
2月11日,官渡区召开区第十七届人民政府第一次全体会议暨廉政工作会议。
会议对2022年的政府工作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再安排,把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具体化、清单化、项目化、责任化,动员全区各街道、各部门、各单位锚定目标、坚定信心、加压奋进,以“当表率、做标兵”的气魄、“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担当和“滴水穿石、久久为功”的定力,开创经济发展新局面、展现政府工作新气象、回应人民群众新期盼,坚定高质量建设昆明城市新中心步伐,加快打造综合枢纽重要承载区、开放发展引领区,以更加奋进的姿态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会上,区政府各副区长对分管的具体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关上街道办事处、矣六街道办事处、区住房城乡建设局、区农业农村局分别作表态发言。
区委副书记、区长周燕就如何做好今年的政府工作提出工作要求。
一是“找差距”,解决怎么看的问题,深刻认识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在对照中找差距、在差距中找机遇、在机遇中找信心,以弯道超车、换道超车的创新意识,深刻认识当前政府工作中还存在哪些薄弱环节,发出“官渡之问”,对问题逐一分析,有的放矢、精准施策,为官渡区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在全市、全省各项工作中奋勇争先。
总的来讲,当前官渡区发展质量不高、不充分的问题比较突出,制造业、服务业产业层次偏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滞后,科技创新能力薄弱,新业态、新经济产业体系尚不健全,民营经济发展不健壮,区域经济、园区经济不强,市场化程度不够高,营商环境需要大幅提升,人才制度和政策不够活,干部干事创业的精神和本领还需进一步增强。所以,当务之急就是要强化“转”的意识,树立“转”的信心,筑牢“转”的基础,明确“转”的方向,铆足“转”的干劲,下大力气培育全产业链,承接产业转移,推动产业实现大发展、大提升,切实有效地培育壮大“四大产业”,抢占创新驱动制高点,快马加鞭迎头赶上。
二是“盯目标”,解决干什么的问题,准确掌握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和任务。
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牢牢把握好转型升级攻坚期、对外开放机遇期、城市建设提速期、公共事业繁荣期、提质补短关键期“五期叠加”的工作方向,稳步打开昆明城市新中心、综合枢纽重要承载区、开放发展引领区建设“三势迸发”良好发展局面,立足新发展阶段,主动把官渡的历史方位和战略使命,放在“两个大局”和全省、全市未来发展蓝图中予以考量和谋划,提振信心、坚定决心,奋力拼搏、顶压前行,在全市、全省各项工作中真正当好龙头、挑好大梁、作好表率。
眼下,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的冲击超出了预期,经济运行呈现当期稳增长形势愈发严峻、长期促转型要求愈发紧迫的特征。全区上下要砥砺同心、迎难而上、滚石上山,树立“破”的思想,解决服务理念、机制模式、工作方法的创新问题;明确“转”的方向,解决产业升级、要素聚集、资源整合的路径问题;提升“立”的本领,解决主动作为、善作善成、落细落实的担当问题。不仅经济发展指标,还包括城市建管、水环境整治、民生事务、社会治理等目标任务,都必须按照只能高于去年的标准做好谋划。
三是“抓落实”,解决怎么干的问题,精准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扎实成效。
官渡区要聚焦“三大功能定位”,在思想上强化省会城市意识、工作上梳理省会城市标准、作风上符合省会城市要求、发展上体现省会城市水平,当好产业发展、招商引资、项目建设、改革开放、生态环保、城市建管六个方面的排头兵。
(一)争当产业发展排头兵,关键是要有产业意识。加快产业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就是要大抓产业,推动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打造“4321”金字塔型现代化产业生态圈,支撑昆明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树立产业思维,通过内培外引建立从“0到1”的产业发展模式,抢抓央企入滇的机遇,顺应集体式产业导入和产业链群式导入大势,推动产业从“1到N”的规模扩张。
(二)争当项目建设排头兵,重点是要有项目思维。要按照“五个一批”项目常态化管理工作,全力做好调规、土地指标争取、项目审批、项目融资,着力解决“审批周期长、项目落地难、服务不到位”等突出问题,形成“谋划一批、开工一批、投产一批、增资一批”的滚动发展态势。建立“投、融、建、管、营”一整套工作闭环机制,特别是要加强对省、市发改、商务、税务、海关、财政、投资、工信、科技、交通、住建、自贸部门以及省市产业平台公司的对接联系,在中老铁路沿线开发、前期项目资金、专债申报、城市更新改造、工业项目节能降碳改造、固定资产投资奖励、税收优惠等方面下功夫,大力争取省、市项目落地官渡,在项目建设资金纳入省、市规划盘子的同时,对引进项目抓落地、对落地项目抓开工,对在建项目抓进度,对续建项目抓竣工,对竣工项目抓服务,在真抓实干中解难题、想办法、寻帮助,精准施策、分类处置。
(三)争当营商环境排头兵,根本是要有目标方向。要强化政策制定,为市场主体精准推送政策红利“工具箱”,尽力做到在政策上面面俱到、形式上不拘一格,高效因企施策,逐步探索实施“一业一策”“一企一策”等先进模式。要强化审批服务,聚焦八个行业市场主体倍增提质计划,持续简化政务服务流程,全面推开“证照分离”改革,扩大“容缺审批”“一窗通办”事项;建立健全企业信用等级评估、商事纠纷多元化解,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要强化改革开放,聚焦“八个跨境”创新工作,建立与国际投资贸易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形成更多具有区域竞争力、服务国家战略、体现官渡特色的制度创新成果;加强对外合作交流,创新联动互促机制,促进生产要素跨区域流动,形成在产业培育、园区建设、跨境电商、招商引资、科技研发等方面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协同发展。要强化人才支撑,深入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建立健全人才工作责任机制、考核机制、经费增长机制,鼓励高技能人才、企业管理人才、信息化人才等在各自领域发挥作用,构建政府主导创环境、企业主体强创新、各类人才激活力、科技研发出成果、金融配套强保障、中介服务提效率、成果转化增效益的“政、产、学、研、金、服、用”一体化运作模式。
(四)争当民生福祉的排头兵,本质是要有行政效能。进一步完善基本财力保障机制,科学安排“三保”预算支出,从预算管理源头兜牢“三保”底线;加强对上级部门的沟通衔接,在承接城市管理、生态环境、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民转公”、重点工作保障等具体任务中,需要大额资金支出的,要落实资金来源问题;加大对企业的服务力度,把利好的政策、搭建的平台、拓展的渠道,传导到市场主体,促进企业又好又快发展,确保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提高经济结构的质量。
(五)争当干事创业的排头兵,核心是要有工作标准。要带着问题走入基层、带着思考进入实践、带着感情深入群众,摸准一线实情、发现一线问题、解决一线难题,把干部队伍放在一线锻造、工作基础放在一线夯实、优秀人才放在一线培育,在一线作决策、解难题、促发展,只有“身在”一线、“心到”一线,才会接地气、有底气,才能真正办实事、解难题。要通过典型引路、先锋开路,把“一花独放”转变为“百花齐放”,把“盆景”打造成“风景”,推动工作整体提升。要多开现场会、观摩会、推进会,让做得好的部门现身说法,让参会者现场看、现场悟、现场学,把典型的“人、事、制”相结合,做到“拨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引领各项工作大踏步前进。
四是“强保障”,解决清廉履职的问题,坚定履行好高质量发展的使命担当。
当前,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方面仍存在不足,主要表现为部分单位纪律执行不严,对上级决策部署贯彻不够到位,少数干部“不为公”,思维没有进步,对涉及群众利益的事情重视不够;有的干部“不作为”,满足于守摊子、当太平官,“避”字当头、“怕”字当先;一些干部“不善为”,平日不学习、不研究、不思考,工作里人云亦云、按部就班、平铺直叙,面对棘手问题先打“退堂鼓”;隐形变异“四风”问题不断出现,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屡禁不止,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小微腐败”依然存在。
全区政府系统要进一步贯彻落实十九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省纪委十一届二次全会、市纪委十二届二次全会、区纪委十二届三次全会精神,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坚持严的主基调不动摇,坚持发扬钉钉子精神加强作风建设,坚持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坚持纠正一切损害群众利益的腐败和不正之风,坚持抓住“关键少数”以上率下,坚持完善党和国家监督制度,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坚持不懈把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为推进全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区委常委、区纪委书记、区监委主任郭松就党风廉政工作提出意见。
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黄忠梁主持会议,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马宁、何梓诚,区政协副主席王会飞受邀参加会议,区政府组成部门、各街道办事处主要负责人出席会议,有关部门负责人列席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