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常见心理健康问题的识别与干预——官渡区职业高级中学“班主任大讲堂”第二十八讲
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国家发展的动力,中学生的健康状况一直是我国教育的核心。而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当下的社会环境日益复杂,中学生的心理健康也受到了影响。面对这一群青春洋溢又叛逆任性的中学生,只有走进他们的心灵,才能真正为他们的成长保驾护航。鉴于此,官渡区职业高级中学心理健康中心的负责人计娜老师向全体班主任开展了“中学生常见心理健康问题的识别与干预”专题讲座。
(讲座开始前班主任们参与了放松心情的小游戏)
计娜老师提到,近年来,“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令人揪心高频词。据《2020年中国国名心理健康发展报告》显示,2020年,我国青少年的抑郁检出率为24.6%,轻度抑郁的检出率为17.2%,重度抑郁为7.4%。面对这样的数据,身为教育者的我们必须采取行动,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设良好的环境。
尤其是处于青春期的学生,他们正处于人生中一个特别的过渡阶段,会出现特殊的心理状态与表现,如果缺乏科学、正确的引导,这一阶段的学生更容易出现行为问题。
行为问题指在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上都超过了相应年龄所允许的正常范围的异常行为,而青少年行为问题主要包括行为和情感两个方面。青少年的行为问题反映了其心理状态的异常波动,如缺乏及时的疏导,会导致青少年产生更为严重的心理问题。计娜老师为班主任们梳理了需要引起重视的学生行为(例如学生是否在多数时间内愤怒、发脾气,哭的特别多,或是对很多事情反应过度等),为班主任们提供了探查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检测仪”。
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很常见,那身为班主任的我们应当如何处理呢?计娜老师指出,当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我们应当立即采取以下干预措施:
1. 交谈、帮助其宣泄被压抑的情感;
2. 认识和理解危机发展的过程及诱因;
3. 学习问题解决技巧和应对方式;
4. 帮助学生建立新的社交天地,尤其是人际关系。
而让干预措施生效有一个重要的前提,即我们要成为学生信任的倾听者。在交谈的过程中,我们应包容学生的“口误”和用词不当,允许学生的停顿和沉默,在理解学生的同时与学生共情。建立起良好的交谈关系,学生的心结才能被打开,学生的需求才能被看见,学生的伤痛才能被治愈。
计娜老师还提到,当学生出现心理危机时,老师们应做到:确定学生的问题;
保证求助者安全;给予求助者支持;提出并验证可变通的应对方式;制定计划;
得到求助者的承诺。在干预学生心理危机的的同时帮助学生形成适宜的情绪状态
逐步提高学生的情绪调节能力,最终让学生学会正确看待问题,乐观积极地面对学习和生活。
讲座的尾声,计娜老师引用了道格拉斯•玛拉赫的诗与班主任们共勉——
“如果你不能成为大道,那就当一条小路;
如果你不能成为太阳,那就当一颗星星。
决定成败的不是你尺寸的大小——而在做一个最好的你!”
和学生一起成长,学会悦纳自己,我们才会赢得最幸福的人生!
讲座结束后,德育处主任郜猛老师就升旗仪式、早读、课间操、防疫工作四个方面对班主任工作提出要求:
第一,升旗仪式前,各班主任需检查本班学生的仪容仪表,提醒学生以良好的精神面貌迎接新的一周。另外,进行班级文化展示的班级提前10分钟到场,展示要兼具观赏性和教育性,展示时间不宜超过5分钟。
第二,正值学校读书节,班主任应借此机会营造书香教室,激励学生放声早读,认真读书;
第三,各班主任需跟随学生跑步做操,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榜样,让学生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第四,目前,防疫工作仍是重点,安班主任必须具备强烈的责任意识和安全意识,按时更新本班学生的防疫台账,严格落实学校防疫要求,真正筑牢学校的安全防线。
信息来源:官渡区职业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