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政协官渡区十届一次会议第101099号提案答复的函
关于政协官渡区十届一次会议第101099号提案答复的函
白雯嘉、徐丹妮委员:
首先感谢您们对我局工作的关心、支持,您们在政协官渡区第十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所提出的第101099号《关于非遗文化项目的后期可持续性发展建议》提案,已经交由我局办理,该提案对我们的工作有很大的帮助和促进作用。现就我局有关非遗传播工作开展情况答复如下:
一、提案中“关于非遗文化项目的后期可持续性发展建议”
您们的提案聚焦“后非遗时代”的非遗传播问题,第一个提案以技艺类非遗为切入,就非遗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建议、意见;第二个提案顺应时下潮流就非遗与新媒体的结合提出了建议、意见。两个提案以调研为据,有理有据、客观全面分析了非遗后期可持续发展的可行性,用典型引路法采借了国内外优秀案例供学习借鉴。整个提案既有问题的提出,同时又有行之有效的建议、意见,这对于拓宽我区非遗传播途径,实现非遗可持续发展,弘扬我区优秀民族文化具有深远意义。
二、官渡非遗传播工作开展情况
(一)非遗的传播属性
根据传播相关属性而言,非遗相关的一切因其稀缺性颇受媒体青睐,但因其受众面窄多出现于传统媒体不起眼的版面尚未形成很好地传播。一般地,非遗类视频内容以纪实类出现在电视节目中构成大众媒体传播组成部分,同时,高校、研究院撰写和拍摄的纪录片(教学片)构成了最早的非遗数字资源。
(二)传统官渡非遗传播工作开展情况
非遗传播是非遗得以传承、保护的前提,关键。国家的非遗保护机制一定程度上既定了非遗传播的机制、模式。纵向的非遗传播通过对非遗内容广而告之从而达到提升非遗周知度、认识率的效果,以期从中吸纳更多的人参与其中实现其保护、传承。近几年来,官渡区为不断扩展非遗传播路径,加大非遗传播力度,提升非遗影响力。
一是非遗文化阵地为根据地,成立非遗传习所、馆和基地,通过成品展示、图文(频)介绍、现场展示体验,不断提升非遗周知度。截至目前,我区共有1个综合性展示馆(官渡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基地);4个传承基地(牛街社区滇戏传承基地、子君中心小学阿乌传承基地、五腊花灯滇剧传承基地、广卫龙狮彩扎舞龙舞狮传承基地);9个传习馆(所)(乌铜走银传习馆、官渡滇剧花灯传习馆、官渡饵块传习馆、滇派内画艺术传习馆、官渡民间龙狮彩扎传习馆、牛街庄滇剧博物馆、云子围棋博物馆、金刚社区(三甲)滇剧花灯传习所、龙马社区滇剧花灯传习所)。
二是在群众文化活动期间开展非遗技艺展示、知识普及推广,如在开展文化进万家、彩云之南等你来等文化惠民活动期间推广《非遗条例》、展览、展示本区的非遗项目。
三是每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不间断开展联展,并使其成为每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固定实践形式以扩大非遗保护、传播和传承路径。首先,以活动为窗口,向大众集中展示了我国非遗的魅力;其次,联展中精彩纷呈的非遗相关活动如云子围棋赛、官渡区农民画展、滇剧汇演等连接起了非遗和大众,让大众每年能体验非遗、参观非遗产品。再次,依托活动开展非遗法律法规宣传,扩大了非遗的周知度和影响力。如在2021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第十一届官渡全国非遗联展)期间,与司法局联合开展线上线下非遗相关法律、法规普及推广活动,深受群众喜爱。做足内容宣传推广上的文章。为进一步加大官渡全国非遗联展传播力度扩大其影响力,在宣传推广方面,不断适应新形势,从借助传统官方纸媒到积极适应“视觉媒体”转向,采用新媒体如微信、微博、抖音、直播等媒介,加大宣传推广力度。第二积极打造新的ip和文创。如第十届官渡全国非遗联展尝试与第三方合作,研发云子围棋雪糕,第十一届官渡全国非遗联展打造了官渡福奶卡通形象助力推广非遗文化。
四是开展活动形式多样。持续开展非遗进校园、进社区活动。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优秀传统美德,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和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教社科〔2014〕3号)文件精神,充分发挥各类学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和传承中的积极作用,增强青少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意识,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普及和弘扬,坚持开展戏曲文化(滇剧、花灯)、乌铜走银、滇派内画艺术、龙狮彩扎、舞龙舞狮、彝族乐器“阿乌”等非遗进校园、进社区常态化活动,展示官渡区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和辖区群众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三)新媒体视域下官渡非遗传播
一是全矩阵媒体排布。为积极适应“视觉媒体”转向,官渡区非遗传播积极布局新媒体矩阵。官方层面,已有微信公众号“古韵官渡”、“官渡区文化馆”、“唯美官渡”“官渡古镇”等,抖音号有“古韵官渡”、“唯美官渡”“官渡古镇”等,视频号也有相应媒体布局。民间层面,发展较好的乌铜走银、云子、滇派内画等有相应的新媒体布局。一般地这些新媒体矩阵都有相应的非遗图文频内容介绍以加大非遗传播力度,也有一定的阅读量和订阅量。
二是新媒体+非遗尝试。为了顺应当下的潮流,规避疫情带来的风险,积极尝试将非遗传播活动与新媒体结合。官渡非遗联展是官渡区非遗传播的品牌活动,自2020年起开始尝试线上+线下的模式收效显著。如中国(昆明)官渡第十届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示系列活动。线上活动有“中国(昆明)官渡第十届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示系列活动开幕”线上直播(虚拟直播)、官渡非遗小吃综艺互动直播、线上‘小吃一条街’、官渡第十届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展暨线上展”等活动,创下一场直播30万人在线观看的佳绩。中国(昆明)官渡第十一届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示系列活动,将直播带货引入线上展销的环节,由局长、非遗传承人在直播间推介非遗产品并获得30万的创收。
三是传承人热情拥抱新媒体。随着微信的普及,全区几乎所有的传承人力所能及尝试用新媒体推广非遗,利用朋友圈采用图文频的方式推广非遗,个别能在短视频平台如快手、抖音、小红书、b站、视频号等平台发布视频,同时也积极利用直播平台进行非遗推广和销售但尚未形成流量。
三、保护和传承官渡古镇民俗文化的下步计划
目前的非遗已由“重申报”转为“重保护”阶段的“后非遗时代”,官渡区非遗将充分借鉴提案内的相关建议、意见,并适时拥抱时下数字藏品、元宇宙、虚拟现实、云计算、Z世代等关键词,跳出唯技术论的思维,学习、借鉴李子柒、彭传明和滇西小哥等优秀非遗内容输出博主,推出充分体现非遗文化价值、艺术价值、社会价值的内容,通过新媒体、数字科技赋能实现非遗项目的记载、保存、保护、传承、传播、活化、利用、转化、创新、研究、展示等实现非遗的可持续发展。
感谢您对政府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2022年7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