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蚊子,“大”疫情,警惕登革热
“小”蚊子,“大”疫情,警惕登革热
2024年1-8月,云南省周边国家报告登革热病例数较去年同期明显上升,随着出入境人员数增多,登革热病例输入风险明显增加,省内因输入病例引发本土病例的风险不断升高。群众对登革热的认知有限,预防意识薄弱,导致登革热有机可乘。
大部分群众对登革热的基本信息了解有限,包括其传播途径(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症状表现(发热、头痛、肌肉关节痛、皮疹等)及潜在危害(严重者可发展为登革出血热或登革休克综合征)。这种知识空白导致人们对预防措施的忽视。或者少部分人群尽管知道登革热与蚊虫有关,但并未形成有效的日常防蚊习惯,如清理积水以减少蚊虫滋生、使用蚊帐、蚊香或驱蚊液等。
我国的登革热的传播媒介为“花蚊子”——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白纹伊蚊身上有黑白相间的花纹,从东南亚蔓延至我国的云南、广西、海南、广东等地,它的幼虫喜好洁净的水,社区内的树洞、废旧轮胎的积水、静止积水的地方都是它最爱的孳生地,繁殖能力较强,从卵到成虫大约只需10-14天,主要在清晨和傍晚活动,喜栖息在阴暗、潮湿、避风的地方。与白纹伊蚊相比,埃及伊蚊更为可怕,它的生命力更旺盛、攻击性更强,对人的气味更敏感,对登革热的传播能力更强,家中的腌菜坛、水培植物、花盆托、饮水机等都是它们喜好的繁衍地。
同样是发热,如何判断自己不是登革热呢?登革热初期一些症状类似于流感,虽然同有发热、头痛,但登革热的主要症状是高热,一般能达到39-40度,且会出现充血性皮疹和全身剧烈疼痛、明显发力、厌食、恶心等症状,可伴有面、颈、胸部潮红等。最重要的一点,如有2周内外出旅居史,或居住城市有确诊病例等,再加上上述症状,则很有可能不再是普通的发热感冒,需高度警惕、及时就诊。登革热在病程的3—5天,病情会突然加重并发展迅速,出现严重的出血现象,可在1—2天内因出血性休克或中枢神经呼吸衰竭而死亡。
登革热虽可怕,但是在人与人之间是不会直接传播的,一般是伊蚊叮咬了患病人群或无症状的隐形感染者,病毒在伊蚊体内经过8-10天的增殖后,再次叮咬正常人才会将登革热病毒进行传播,故防蚊、隔离发病者是重要的预防该疾病的方法。
有水就有蚊,无水就无蚊,无蚊就无登革热。清除室内外积水,对绿化带、沟渠、积水低洼地带以及垃圾桶、卫生间、卫生死角等进行卫生清理,加强环境卫生整治,减少蚊虫滋生地;安装纱窗纱门、使用蚊帐和驱蚊产品,避免不必要的外出,做好个人防护,从源头切断病媒生物传染病的传播途径。群众可通过官方渠道获取准确的疫情通报和防控指南,科学应对登革热,共创一个“无蚊”的生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