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结核病日】防控结核病守护校园健康防线
【世界结核病日】防控结核病守护校园健康防线
一、认识结核病:千年传染病的现代挑战
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可累及全身器官,80%以上为肺结核。考古证据显示,结核病已困扰人类数千年,结核病是严重危害公众健康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全球每年结核病患者死亡人数约109万,而我国每年新发患者约74万余例,校园聚集性疫情时有发生。我国学校结核病疫情不可忽视,学生群体肺结核报告发病数约占全人群报告发病数的4-6%。
核心特点:
隐蔽性强:早期症状易与感冒混淆(如咳嗽、低热、乏力),症状不典型。
传播可控: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具传染性,病原学阴性较多,规范治疗2-4周后传染性显著下降;
可防可治:敏感结核病治愈率超95%,耐药结核新型治疗方案大幅缩短疗程。
症状识别与传播真相
1.警示信号
典型症状:持续咳嗽≥2周、痰中带血、午后低热(37.5℃-38℃)、夜间盗汗、不明原因消瘦,乏力;
特殊人群:儿童可能仅表现为发育迟缓,老年人症状常不典型。
2.科学理解传播链
主要途径:患者咳嗽/打喷嚏释放含菌飞沫核(直径1-5微米),悬浮空气中被吸入感染;
不会传播的情况:共用餐具、握手、蚊虫叮咬、规范治疗后的康复者接触;
高危环境:教室、宿舍、图书馆等密闭拥挤场所。
二、校园为何成为结核病防控重点?
学校是青少年学习生活的密集场所,教室、宿舍、食堂等人群聚集,加之学生免疫力尚未完全成熟,极易成为结核病传播的“高风险区”。据统计,我国15-24岁年龄段发病数占学生结核病报告发病数的85%,尤其18岁左右年龄比例最高,且近年来校园聚集性疫情时有发生。防控结核病不仅是保障学生健康的关键,更是维护教学秩序、避免社会恐慌的重要任务。
三、校园结核病防控的三大核心环节
1.早发现:揪出隐匿的“咳嗽杀手”
症状识别,落实因病缺勤病因追踪,及时发现肺结核可疑症状者,及时到结核病防治定点医院就诊,排除活动性肺结核。
2.快阻断:打造无“核”环境
※开展校园健康教育,学生及教职员工身体不适及时就诊,诊断是肺结核及时报告,勿隐瞒。创建良好的学校卫生环境,教室、宿舍每日通风≥3次,每次≥30分钟。
※每年将结核病筛查纳入学校入学的健康体检项目,按《中国学校结核病防控指南2020版》要求完成筛查及检查。
※确诊学生、教职员工居家休学治疗,持结核病防治定点医院痊愈证明方可返校。密切接触者在疾控机构现场处置后10个工作日按要求完成筛查。
※学校督导落实本校结核病潜伏感染者的预防性服药/定期胸片复查工作。胸片检查是首次检查后3月末、6月末、12月末各复查一次,并收集好检查结果。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属地疾控中心。
3.强免疫:筑牢身体“防御墙”
健康习惯:均衡饮食(每日摄入鸡蛋、牛奶、深色蔬菜),保证7-9小时睡眠;适当的体育运动,强体魄。遵守“咳嗽礼仪”:咳嗽时用纸巾掩住口鼻,纸巾密封丢弃并洗手。
四、学生与家长必知的防控要点
症状自查:若出现反复咳嗽、低热、乏力,切勿自行服用止咳药,应立即就医并告知学校;
治疗规范:确诊学生需严格遵循“早期、联合、规律、适量、全程”用药原则,擅自停药可能导致耐药,加大治疗困难;
复学标准:病原学阴性至少治疗4个月、病原学阳性至少治疗6个月,达到复学标准,凭结核病防治定点医院证明方可返校。同时遵医嘱,规律服药,定期复查。
五、破除误区:科学应对不恐慌
误区1:“学生得结核必须退学”
真相:规范治疗2-4周后传染性消失,康复学生、教职员工可正常复学复工,学校不得歧视或强制开除。
误区2:“紫外线灯随便照照就能消毒”
科学操作:紫外线灯需垂直照射1米内区域≥1小时,消毒时清空人员,避免眼睛和皮肤暴露。
误区3:“接触患者就会感染”
事实:结核病通过飞沫传播,短时间接触感染率极低,戴口罩、保持1米距离可有效防护。
六、典型案例警示
教训案例:某高中一名学生带病上课两个月,导致同楼层6人感染,直接原因是校医未重视其长期咳嗽症状;
成功经验:某小学晨检发现1例低热、咳嗽2周学生,启动应急预案,筛查200名密接者并隔离3名潜在感染者,成功阻断疫情扩散。
七、多方协作:共筑校园健康网
学校责任:每学期开展结核病防控科普讲座,落实好传染病防控“一案八制”,配合疾控中心开展筛查及防控措施落实到位。
疾控中心:做好健康教育宣传,疫情发生后,及时组织开展筛查等防控工作。
家庭配合:家长需监督学生作息,发现疑似症状及时报告、就医,避免隐瞒病情。
结语
结核病可防、可控、可治,校园防控的关键在于“早发现、快行动、不歧视”。通过科学的健康管理、规范的应急处置和全社会的理解支持,我们完全能够守护校园的健康防线,让每一间教室充满活力,让每一位学生安心成长!
防控口诀
咳嗽两周要警惕,晨检通风莫大意;
口罩礼仪勤洗手,规范治疗早痊愈。